首页  /  振兴要闻  /  正文

振兴要闻

张湾区委作出建设现代化产业系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发布时间 : 2022-10-21 09:00:34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张湾区委作出建设现代化产业系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时间:2019-01-26 17:37:20

RY2A0377.JPG

本网讯(徐春晓 叶航)1月26日,区委九届五次、区政府九届四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作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张湾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全会由区委常委会主持。区委书记刘宇飞代表区委常委会作了工作报告,与会人员围绕报告进了充分讨论,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张湾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草案)》。区委副书记、区长周玲安排部署2019年经济工作。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区委委员36人,候补委员9人。区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同志,区纪委常委、监委委员,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新区)、区直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区人大各工委、区政协各专委会主任,部分市直驻区单位负责同志,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市区两级党代表、企业家代表列席会议。

全会充分肯定了区委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全会认为,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更是全区上下克难攻坚、奋发有为的一年。一年来,面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等诸多考验,区委常委会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聚焦三大攻坚战,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持续向好,精准脱贫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管党治党全面加强,全面小康社会迈出了新步伐。

全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湖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湖北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主攻方向和使命担当。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始终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关键,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龙头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加快构建以汽车为主导,以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具有张湾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在历届区领导班子和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张湾乘改革开放东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充满活力、魅力、动力的现代化汽车城。站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动张湾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奋斗目标是:到2022年,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实现“2115”目标,即建成200家规上工业企业、100家限上服务业企业、100家高新企业、50家挂牌上市企业。预计实现现代工业产值1000亿元、服务业产值400亿元。

全会强调,建设张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全力支持和服务东风公司,抢抓东风商用车国际化战略和整车专用化战略机遇,加快推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转型升级,巩固提升汽车主导产业;必须大力培育发展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必须加快地方工业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发展质效;必须加快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谋划引进重大项目,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大优秀人才培育,优化营商服务环境,打造千亿级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全会要求,推进张湾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各级党委要自觉履行领导经济工作的政治责任,把抓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要加强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制订发展规划和发展措施,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责任考核机制。要不断加深对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现代经济体系等重大问题的把握,不断增强抓机遇、抓项目、抓发展的能力。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在全社会营造实干者受尊重、得褒奖的浓厚氛围。

全会号召,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十堰市建市50周年。

会议拿出1074.4万元重奖过去一年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186家单位和个人,会议还对全区重点项目拉练获得前3名的西沟乡、工业新区、柏林镇分别给予20万、15万、10万元奖励。

车都张湾网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运维:张湾区融媒体中心



【新闻链接】

解读张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时间:2019-03-20 09:40    来源:十堰日报

 

崛起的现代新城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刘涛徐春晓 报道:“实施创新驱动、龙头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战略,做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具有张湾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日前,张湾区出台的《关于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张湾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吹响了该区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实施“2115”战略 开启汽车产业新征程

实现 “2115”目标,即建成200家规上工业企业、100家限上服务业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挂牌上市企业。到2022年,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粗具规模,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突出主导产业。巩固提升汽车主导产业,全力支持东风公司,全力服务东风公司十堰基地建设,全力支持东风商用车国际化战略和整车专用化战略,加快地方工业转型升级,以专用车、新能源车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越野车民用、M9T发动机、锂诺新能源、银轮新工厂、双星东风轮胎4.0新工厂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全力建设现代化汽车城。

增强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壮大智能装备和生物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康养、数字、生物、环保等产业加快发展,培育经济新动力,形成一批竞争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品牌。

提升传统产业。坚持绿色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加快地方工业转型升级,化解、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和用好自身优势,既彰显经济转型发展,又突出绿色生态理念,体现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促进技术创新所需的科技人才和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注重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八大产业”布局 擎起社会发展新希望

汽车产业。以东风商用车、东风特种商用车、湖北三环专汽整车项目为龙头,以动力总成项目和地方汽配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辖区汽车产业实现整车专用化、零部件差异化、产业联盟化、产品品牌化和市场多元化发展。

数字产业。以十堰双创科技产业园、梦想小镇、堰龙马众创空间、家政产业园等十大新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突破性发展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文化创意、数字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经济产业。

现代服务业。以高铁站片区综合体、熊家湾片区生态养老综合体、中铁世纪山水综合体、昌升三期、华西新城、金港商谷等项目建设为依托,扩大产业规模。

智能制造产业。做大做强以服务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检测为主的模具制造业和非标设备制造业,高档数控机床制造业、量具量仪制造业、专用机械制造业及应急救援装备制造业。

新能源、新材料及环保产业。以万润新能源、京能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为支撑,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动力电池、环保涂料、节能环保类企业。

文化体育旅游业。建好十堰欢乐世界、黄龙古镇、七彩西沟、堵河画廊等旅游项目,加快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

生物产业。以生物产业园建设为载体,整合本地生物资源,推进中药现代化、生物环保、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及大健康五大产业同步发展,加快推进华润医药、国药控股、宏康医药项目建设,打造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建筑建材产业。按需发展商业性房地产,以城中村、棚户区、危旧公房改造等为契机,以建安企业总部园为支撑,重点发展建筑业和建材产业。

提档升级强服务 构筑质量建设新高地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抓好规划区内园区工业用地及规划区外土地供应、办证工作。加快推进落实园区公交、环保、社保、公寓等公共服务设施。

谋划重大项目建设。采取重大项目领导挂帅、首席服务官、部门包保、专班推进、靠前服务等有效措施,制定八大产业项目建设计划、部门包联方案,积极储备和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抢抓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和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等政策机遇包装策划项目。制定招商引资路线图,力争每年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0个以上。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造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和 “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工业新区、西城开发区融合发展,积极协同郧阳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实施品牌建设及质量提升工程。

培育引进优秀人才。培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强化人才硬支撑,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对新建院士专家、博士后工作站的民营企业,在项目争取上优先支持。

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规模。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完善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和代偿补偿机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保本微利的政策担保服务。

优化营商服务环境。完善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社会民生等领域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继续实施项目代办服务。加大惠企政策落实督办力度,全面落实水电气降成本和减税降费措施,规范各类涉企收费行为。建立部门包保、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建立企业问题台账,积极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塑造亲清政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