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武昌首义学院:精准扶贫 让惠农春风吹进转头沟

发布时间 : 2022-10-18 12:56:42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武昌首义学院:精准扶贫 让惠农春风吹进转头沟

2019-02-19 16:08 搜狐网

2018年3月,金国华理事长(中)、邹星庐副书记(左四)等一行走访转头沟村

转头沟,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方滩乡下面的一个村,2014年被纳入省级重点贫困村。该村自然禀赋不足,生产环境恶劣,重山压顶山横人面,令人喘不过气。早些年,虽施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国债造林”三大工程,但产业发展裹足不前,集体经济异常薄弱。“五多”人口奇特,“人工大流产”等,导致穷根难尽。“老人多、五保户多、单身汉多、精神病人多、残疾人多”,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为生。

2015年10月中旬,武昌首义学院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以“保障性扶贫为本,输血造血并重,扶智扶志融合”为理念,知重负重,担当给力,精准施策,攻坚克难,实现了该村整体脱贫出列。栉风沐雨,迤逦一路,其鲜活可感的生命脉息和温馨风景,诠释出渴望改变和奋勇当先的质朴情怀。

人脸识别

保障性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前奏,首当其冲就是精准识别挖穷根。头两年,工作队“大撒野”似的走村串户,把全村人的头发细数N遍,重复修复循环往复,直至每个人头都变成数据库。

经过“五看五定”“大核查”“大数据”“贫困户审计”等系统工程,工作队相继完成“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建档立卡户档案”,及数以万计的表格填写。

“田野调查”硕果丰盈,不仅为该村穷根究底精准对标,编纂“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绘制新农村发展蓝图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夯实区乡两级规划基础彰显至关作用。

2017年7月,学校精准扶贫时期社会实践队入村开展智力帮扶活动

绿色蝶变

易迁安置是保障性扶贫硬骨头。根据全村地形地势,工作队充分征求民意释放合理需求,以“集中上楼安置为主,货币化、分散自建为辅”的方式,先后启动梁家院、大院、柑橘园、蒋氏沟、法官庙等5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

截至2017年底,该村先后搬迁安置340户和900余人,其中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240户790人,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11户710人。易迁取得阶段性成果,其间万事出艰辛。

乡村纠纷时发,工作队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房屋分配时,村民王某任性“较真”,擅自抢占一套120平米房屋,村干部多方劝止无效,情急中武戏爆棚。纠缠不休节骨眼上,工作队队长熊炎林旋风而至,挺身制止伺怂斗勇,仗义执言摆政策讲道理,豪气干云嗨翻全场,最终平息冲突化解矛盾,该村民诚服退出所占房屋。

输血造血

产业滞后是该村突出短板,工作队产业扶贫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为此,武昌首义学院作为国家零财政投入民办院校,先后为该村扶贫投入资金60多万元。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学校协调争取专项资金200余万元,以流转土地100余亩方式,投入建立产业基地4个,成立专业合作社1个及13个分社。

土地流转,是“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主体经营”主体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其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革命性变化,将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土地流转也让村集体绑上实力,彻底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虚置”问题。

帮扶到田头,群众有奔头。为发展绿色农业,武昌首义学院投入资金建立蔬菜大棚156个,引导村民种植反季节蔬菜。同时,工作队还为村民发放蔬菜大棚,安装钢制骨架和农膜,整个流程一律免费,且结对子帮扶到位。

“林果抓线”是传统思路,工作队打破桎梏,推陈出新。首先,在原以杉树为主的线性生态林产业带,村公路沿线以板栗、甜柿、核桃为主的干鲜果产业带,及沿河、沿路农户庭院经济产业带的基础上,动员老幼病残在村人员,整合资金集中发展猕猴桃树、柿子树等产业,其中武昌首义学院投入24万元。其次,大力引荐发展“空心李”种植。经引进种植与产销合作项目论证,整套“一揽子计划”最终敲定,该村前期10亩试种果林已破土生根。

山里土鸡风味独特,营养比较丰富,工作队瞄准市场紧缺需求,协调组织联系培训,统一选购鸡苗,蹲点上门技术服务,提供市场供求信息,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利用庭院场地,大力培育土鸡养殖产业。2016-2017年,筹措资金购买发放鸡苗2万多只,每只产值可达150元。

扶智扶志

“授人以鱼”扶贫存在直观要害,只有“授人以渔”,实现由物资扶贫向智力扶贫转化,方能力拔穷根。扶贫战役不断汇聚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为该村未来一展新天地。

工作队紧紧围绕扶贫大局,把信心和希望带进山沟深处,田间地头,常可见他们牛角挂书、带经而锄,一系列扶贫政策熏风解愠,一桩桩实业技能暖流上手,让村民脑洞大开少了烦恼。同时,工作队积极培育励志乡村三农人才,该村一青年陈某考入武昌首义学院,该校情定后学,毅然为其减免30%学费。

2017年7月,武昌首义学院派出17名师生代表,组成精准扶贫暑期社会实践队,入村开展智力帮扶活动。实践队历时十天,分为6个专业组,分别驻扎该村13个分社地,并利用专业对口优势,对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旅游景点法官庙、农产品庄园柑橘园、互联网+农产品等项目,联手扶贫开发与规划设计。

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领导教师,也两次专程赴村调研考察。萦怀乡土,放眼群山,光阴流转中出现一缕缕新的曙光。转头沟村所在的方滩乡,是一个典型的库区乡镇,其中流经方滩乡的堵河,波清水碧风光旖旎,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山水秀丽的方滩,正一跃成为十堰旅游业一颗明珠。

相扶风雨

上善若水,引水为民。驻村伊始,工作队发现村民生活用水无法保障,于是翻山越岭攀岩爬壁,历时两天辛劳找到洁净水源,然后出资4000多元修建水窖,存水40吨的水窖,可供该村1组50多户村民生活用水。为用上健康水,工作队再辟蹊径,在崎岖山路里遍寻水源,终于从2公里外引入山泉,经修建安全用水设施,让另一聚点80多户村民如饮甘泉。

工作队包干对口扶贫8户,其中3户为五保户。外来户梁杨山夫妇二人,随女住村生活25年,却属“三无”人员:无户口、无房、无地。工作队接过“烫手山芋”,来回在其原籍和现址奔跑,经多方政策疏通协调程序,最终彻底解决落户问题,并将其纳入低保贫困户,该户感动“下跪谢恩”屡被拦阻。另一妇女侯金枝,儿子和孙女都有户籍,她在该村生活26年也是“黑户”,工作队历经数次碰壁,仍一如既往来回奔波,几番艰巨艰辛之后,其“黑户”历史终成往事,侯金枝至此落实相应扶贫政策。

脱贫老人少不了拐杖。65岁村民陈立富,年老体衰,脱贫困难,工作队见状立马伸出援手,一边悉心引导养鸡100只,一边帮扶种植天麻,老人为之动容最后也成功脱贫。一日,工作队队员时永美散步时忽然发现不远处众人扎堆,于是脚下拉风赶前查看,一位80多岁村民突发疾病躺倒在地,且浑身难受不停抖动,懵圈旁人也不知所措,时永美急忙拿电话喊救护车,并陪送医院施行抢救。因救护及时,这位老人重获生命。

该村环境闭塞,老人多就医难,武昌首义学院为此特地捐献一台“中医诊疗机器人”,并为其培训上岗村医。这台价值逾百万元设备启用后,农村义务诊断治疗服务惠及周围5个村。新鲜事成一时盛举,冠盖如云,啧啧赞叹,至善弘医。村容整洁环境美,为解决村里环境民生问题,工作队主动与市区农业局沟通,协调申请经费20多万元,在易迁新区加装42盏太阳能路灯。三年来,学校领导走村串户送温暖,捐赠衣物价值3万余元。

转头沟村易适安置房

明德惟馨

扶贫之中,饱含一种有温度与态度的人生。截至2018年10月,校扶贫领导小组七位成员,屡赴该村嘘寒问暖调研指导。2018年3月,该校理事长金国华在张湾区常委陈鸿随同下,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实地考察危房改造项目、医疗卫生中心、电商中心、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现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工作队围绕区委党建创建目标,积极推动“两委”班子向基层服务型方向发展,力求把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他们不改初衷,凝聚民心,积极协助组织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壮大党员致富带头人队伍,建立健全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和“五民服务中心”,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他们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不遗余力打造“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文明身心美”等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来来往往,匆匆忙忙,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工作队每人每年驻村工作180天以上。包干户实地“大走访大慰问”,每天有日志,每周有计划。遵守群众工作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购买村民物资当即付款不拖欠。工作队自己租用村民房屋,生活自给自足。省市区扶贫工作负责人在每年经验总结会上,或在其组队下村检查中,都为他们倾情点赞。当地干群也交口称誉,精准扶贫,扶出能力、扶出作风、扶出感情。

迄今整个扶贫,用三年时间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转头沟村昔日隐藏心头的“生存焦虑”,现已渐变成浮现在老百姓脸上的笑容。(王洪)

(责编:张隽、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