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体系、生成逻辑、时代价值:伟大建党精神的三维论析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是不能分割的统一整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精神根基、始终不渝的精神内核、深邃厚重的精神品格和旗帜鲜明的精神指归。伟大建党精神有着鲜明的生成逻辑,规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涵育于伟大建党活动,凝结于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之维,深刻标识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行动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精神滋养,是创造政党政治新文明的价值牵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履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使命,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在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中彰显中国智慧。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的创建实践的精神升华,是在建党百年这个重大历史节点呼应时代需要,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概括,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基和主线,为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深刻探讨其结构体系、理解其生成逻辑、阐明其价值意蕴,对于提升政党长期执政能力,进而以党的建设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结构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概念,并用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精辟概括揭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从学理上 剖析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全面系统地把握伟 大建党精神具体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深刻领会 其价值贡献的前提。
(一)一以贯之的精神根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信仰根基。首先,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 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尺 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充分彰显了其先进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比较中选择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指引、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因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占据着道义和真理的制高点,在其政党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并且不断赢得他信。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为它赢得了信奉、传播和坚守的主体力量。“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涉及到如何把信念、政策和主张贯彻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实现民众的广泛政治参与的问题。[2]具体而言,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还不够,还要把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争取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当然,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必须通过成立组织严密、具有明确政治纲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完成这一重任。因此,一方面要发挥政党的激励和动员功能,即在中国树立一面马 克思主义的旗帜,以此来明确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吸引更多的中国先进分子的加入,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和革命信心;另一方面还要发挥政党的凝聚和整合功能,即整合无产阶级队伍的思想、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提高无产阶级的价值共识、凝聚广大人民的革命力量,一以贯之地坚守共产主义 远大理想。
(二)始终不渝的精神内核: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之 本。践行和担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 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有学者把初心和使命的关系归纳为“初心凝成使命,使命承载初心”,[3]也就是说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实践要求。这一初心和使命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导向,也意味着从建党伊始,到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始终初心不改、使命不移。在近代中国曾出现的数百个政党中,也有不少政党宣称过自己的宏大使命,但经过大浪淘沙,最终只有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究其原因,一个“好”字和一个“能”字可以概言之。好就好在把初心定义成为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造福人民;能就能在把使命定义成实现民族复兴,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意义上,伟大建党精神穿越时空,不仅适用于一开始就扛起救国救民使命的建党先驱, 而且适用于后来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因此,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和共产党人的使命论才能在伟大建党精神中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个初心和使命也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三)深邃厚重的精神品格: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深邃 厚重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无数共产党员为了民族复兴的奉献史,正所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共产党员的斗争 精神和牺牲精神,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目标创 造了条件。首先,建立先进组织进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斗争的必然要求。纵观国际共运史,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工人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不断成熟,从自在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其创建和发展离不开中国 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敢于斗争和敢于胜利的勇气和战略。其次,政党的牺牲精神和斗争精神对政党成员具有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一般来说,这一功能具体表现为“价值灌输、情感培育、 观念塑造”,[4]进而对政党成员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就中国共产党而言,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 的大无畏气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来武装斗争中的中国共产党员,锻造着党员的坚强意志与崇高品格。
(四)旗帜鲜明的精神指归: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指归。忠于党、忠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政治品质,这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也蕴含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历史规律,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首先,党始终忠诚于人民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党是由无产阶级队伍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既在理论水平上比一般无产阶级群众高,又在实践中始终起到推动作用;既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没有政党私利,又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5]倘若仅靠 无产阶级自发的斗争,缺乏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就不能取得革命胜利,因此,党员忠诚于党组织是应有之义。其次,从组织建设来看,“对党忠诚、 不负人民”,意味着党员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列宁曾说“党应当是组织的总和”。[6]作为政党要素的党组织是把单个的党员汇集起来的集合形态。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从诞生起就贯彻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从思想上坚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从组织上确立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让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最后,比较来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是以人民为中心。相比于党员数量相对较少,以选票、股票、钞票为中心的西方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多而且组织严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 党,中国共产党秉承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要将其 置于近代世界和中国政治形态的变化的时代背景, 置于伟大建党活动独特的历史条件中,从建党百年的历史跨度进一步把握其理论前提、历史基础和理论成长。
(一)伟大建党精神规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
首先,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为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党意识形态,通过其聚合作用,推动了具有共同政 治意愿的人们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的引领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得以不断探索和实践。其中,列宁对建立和建设新型的 无产阶级政党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尤为突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建立是遵循政党政治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特殊规律”,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点。
其次,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究其根本,以 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为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一历史活动所追求的就是让人 民获得解放。伟大建党精神体现的就是共产党人 为人类求解放的使命担当。“践行初心”“不负人民”等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即人民性的理论品格。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科学、开放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共产党的系统论述,表达了共产党的政治主体能力及其政治使命。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历史探索,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这一伟大历史 实践的丰硕成果之一。
(二)伟大建党精神涵育于伟大建党活动
首先,近代世界和中国政治形态的变化,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生发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政治的组织载体,它生发出的建党精神所体现的价值指向、性质定位和历史使命,是由其产生的时空条件决定的。近代中国遭遇了千年未 有之大变局,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各派力量都提出并实践着自己的救国方案,但在实践 过程中这些救国方案没有引领救亡运动、凝聚变革力量,没有改变中国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的局面。直到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中心任务从革命转向执政,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划时代篇章开启。对此,李大钊指出“对于俄罗 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 光”。[7]对十月革命的历史影响,毛泽东曾分析指出,“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8]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发展到东方,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寄希望于社会主义的探索。在此,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确立和探索在组织方面提供了坚实条件,伟大建党 精神就生发于这一历史条件。
其次,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基础形成于中国特有的时空场域。在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上来说, 应定格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一系列具体建党活动。1919年5月至1923年2月期间,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中共一大的召开等一系列 历史活动都构成了其历史基础。其中,新文化运动 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李大钊、 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 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经过五四运动的洗 礼,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统一起来,建立马 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逐步具备,北 京、武汉、广州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也具备 了组织条件。蔡和森曾深入阐述共产党之必要, 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9]因 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 部。[10]对此毛泽东表示“没有一个字不赞成”。[11] 从内部和外部来讲,建立一个新的政党势在必行, 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条件都已经具备。192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 的共产主义运动有了组织载体,在党的领导下,连 续的工人罢工、工人集会与日俱增。这一系列伟大 建党活动既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基础,也是伟大建党精神鲜明的历史底色和烙印。
(三)伟大建党精神凝结于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
首先,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与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又与新的时代特征息息相关,有一个由已知到新知、在理论上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的过程, “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庆祝活动的一个标志性 政治宣示和理论创新”。[12]具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发轫于红船精神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红船精神所体现的精神内核和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内在一致的规定性。与红船精神所不同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经历了一个升华的过程,形成 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建党初心、精神谱系的回溯和思考,是凸显总体性精神内涵的话语表达,构成了党的精神之源。必须指出的是,伟大建党精神凝结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溯源、人物溯源或者场地溯源,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历史沉淀、综合体现和集中展现。
其次,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最新总结概括和提炼,与实践活动密切联系,这是其作为精神之源的深层依据和现实基础。在新的历史坐标下看党的百年实践,中国共产党对建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生发于 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之路的历史进程之中,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具体地展现在新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系列精神之中。就此而言,伟大建党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 精神谱系的精神之源和逻辑起点。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政党文化的一部分,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政党政治的发展,是党凝练政治能力的时代见证和面向未来的价值引领。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历史中形成的自身精神谱系的把握 和阐释突破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党的历史渊源、政 党品格和未来使命的理解有了重大理论创新。
最后,价值和精神层面的先进性也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深层逻辑。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党品质,就是不断塑造表达出特有的时代精神,进而赢得精神上的主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一个政党如果知道并知道如何真正达到,而且在它想达到自 己的目的的时候,又同时具备达到这个目的不可或缺的顽强精神,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可见,中国共产党善于塑造时代精神,并不断通过先进的价值为社会活力提供源头活水。而表达精神的过程中,其理论表征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则是这个精神谱系的源头。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理论视域下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不仅要澄清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内容,还要进一步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功能的认识,使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性在实践层面彰显。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能仅仅展现其概括总结和反映表达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承载塑造和引导的使命,突显其鲜明的建设意蕴,使这一理论成果得到切实有效的实践展现。
(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支撑
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标识着中国共产党人所承载的功能使命,即践行初心、履行责任,实现长期执政。对于实现长期执政,有学者指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大议 题,长期执政是检验强大政党建设水准的重要价值 坐标。[13]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思考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这一命题,必须从党的特质出发,厘清党 的精神气质、功能定位、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对此,有学者指出,使命型政党是重新理解中国共产 党性质与功能的新视角。[14]还有学者认为,只有深 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特质,才能更为透彻准确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15]综合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政治品格、实践要求的新视域,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政党的自觉性,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与动力培壅。[16]
在探索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伟大建党精神无疑是建设强大的使命型政党的关键支撑,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支撑。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意识的理性表达,是依据政党建设的政治实践进行 的理论构建,是党应政党政治时代所要求,解决使命担当与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的行为规范。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注释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由来、维系着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存在,还引领着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建设。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弘扬建党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意识形 态能力建设,围绕“如何实践长期执政”这一命题开展政党活动,最重要的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勇于自我革命,以实现长期执政。迈步新征程,中国共产党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通过严格的政党治理,[17]必将赢得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辉煌。
(二)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精神滋养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之 政党意识的政治属性和价值追求。伟大建党精神开创性地提出,将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提供了以党的建设引领并锻造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滋养。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通过党的政治活动把自己的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进而引导社会文化的方向,通过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以进行社会改造,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也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必然要求。在党的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得出深刻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而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理论自觉不断跃升。在政治层面,有序促进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发育,有效提升其体制机制的科学 化水平,切实增强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政党政治规律的能力,是其走向成熟的现实要求。有学者指出, 应努力发展和实践全过程民主与新型政党制度,从而使民主的内容得以实践。[18]而做好这些,需要弘 扬建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来确保人民当家做主。在经济层面,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 在现实中缔结和建构生产关系的原则,决定了当代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性质和方向。[19]因此,在经济层面,要弘扬建党精神,将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让经济发展造福于全体人民。在文化层面,如何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前提下构建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在百年华诞之际最重要的任务。[20]因此,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认识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迈步新征程,要将伟大建党精神统筹于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深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特有的本质属性、价值定位和历史自觉。
(三)创造政党政治新文明的价值牵引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政党,这决定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定向既包括把中国的事情做好,也包括为推动 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当前,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很 多政党治理模式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可以发现,党的百年实践中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的关键,这既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作出的原 创性贡献,也是党为世界政党建设注入“中国元素”的显著标识。[21]在此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量。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宣告,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 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22]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价值,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所承载的价值体系的体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的理论创新,回应时代诉求,以自身的价值自信为世界政党政治未来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因此,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要赓续和弘扬伟大建党 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真正回应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顺应历史发展大势,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科学社会主义真理和社会主义实践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有更大作为,发挥更多的作用来确保人类 可以探索出更美好的未来。
总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 的精神动能转化为实践伟力,有利于履行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执政使命,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在世界政党政治的调整和发展中彰显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
[2]周淑真.政党和政治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37.
[3][15]李海青.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伟大 建党精神——基于中国共产党特质的分析视角[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
[4]王韶兴.政党政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2011.327.
[5]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334—335.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471.
[7]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3.332.
[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03.
[9][10]蔡和森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3.75.57.
[11]蔡和森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3.395.
[12]刘建军.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解读[J].思想 理论教育,2021(8).
[13][21]王韶兴.现代化国家与强大政党建设逻 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1(3). [14]唐皇凤.使命型政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 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基础[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8(3).
[16]张士海.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内涵意 蕴与弘扬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
[17]包心鉴.严格政党治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 煌的关键要素[J].政治学研究,2021(3).
[18]阙天舒,方彪.国家治理场域中全过程民主 与新型政党制度——基于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视 角[J].社会主义研究,2021(4).
[19]孟捷.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变 迁[J].东方学刊,2020(1).
[20]姚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中华文明的 建构[J].文化纵横,2021(3).
[2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3.
作者简介:韩学亮,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献来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