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参考  /  正文

学习参考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发布时间 : 2023-06-21 15:48:25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陈志刚

2023年06月20日08:13 | 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明辉煌之后就被湮没,只有中华文明保持5000多年连绵不断,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这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奇迹。毛泽东同志提出:“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长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理由的,就是因为有其长处及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珍惜的重要财富。历史不能割裂,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周易·系辞传》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的先人们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不仅如此,中华文明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思想智慧。如儒家思想为欧洲的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能够守正创新,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具有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使得中华文明长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互相交流融合,不但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也形成了各民族牢不可破、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始终把维护国家统一看作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尽管在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而且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近代以来,在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在血与火的抗争中,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中华文明的突出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根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凝聚14亿多中国人的磅礴力量,积极推进祖国的完全统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还在于其突出的包容性,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成就其大。兼收并蓄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既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新生。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更是使得中华文明有更多的机会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兼收并蓄中焕发出新的魅力、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解决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天下为公”。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几千年来,和平观念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虽然中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即使数百年前,中国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的时候,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历史证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穷兵黩武、霸权主义必然导致国家衰败。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弘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求是》杂志评论员

来源:《求是》2023/12 作者:《求是》杂志评论员 2023-06-15 09:30:18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这也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一席话娓娓道来,彰显了总书记深厚的文化情怀。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强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我们党强烈文化担当和高度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根本指针。

今天,放眼中华大地,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恢弘气象极大展现,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神州大地呈现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河南安阳殷墟,刀笔留痕,甲骨呈奇,印证数千年信史,激发着人们不断探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用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

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精神品格、共同信念、历史取向、胸怀格局。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武夷山朱熹园时,鲜明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年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阐释:“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明了坚持“两个结合”的原则、方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典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要深刻认识到,“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深刻把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2023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祝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天,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能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远,与古为新。“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跨越时空,指引前进方向。要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牢记嘱托,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