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参考  /  正文

学习参考

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行动派、贡献者、开拓者、推动者——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担当系列评论(1-4)

发布时间 : 2023-06-18 14:06:11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新华时评: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行动派——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担当系列评论之一

2023-06-13 23:16:4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题: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行动派——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担当系列评论之一

新华社记者谢彬彬

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将于6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围绕“平等、合作、发展:《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与全球人权治理”这个主题,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余名中外嘉宾应邀与会,将共同就完善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交流研讨。

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直以负责任态度参与联合国人权事务,积极融入全球人权治理体系,努力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参与的程度日趋深入,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

2019年3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与会代表出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当日顺利核可了中国参加第三轮国别人权审议的报告。新华社记者徐金泉摄

中国是国际人权机制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始终遵循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精神,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事务,认真履行国际人权义务,展现出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五度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国,是当选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充分说明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成就和积极参与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的肯定;先后批准或加入了包括6项联合国核心人权条约在内的29项国际人权文书,通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三轮国别人权审议,被称为“履约典范”;推荐多名专家担任联合国多个多边人权机构或专门委员会委员;同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及其办事处、人权理事会特别机制等积极拓展合作。一位过去15年供职于联合国机构的权威人士指出,在具体工作中目睹了中国在国际人权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人权治理规则的共同建设者。人权的国际保护主要是通过世界各国对人权条约的接受和实施来实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权规则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多次派代表参与国际人权法律文书的起草工作。中国先后参与了《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重要人权文件的制定工作组会议,提出的意见和修正案受到各方重视,为这些规则的起草、修改和完善作出重要贡献。为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最根本的人权诉求,中国作为主要推动者参与了《发展权利宣言》的起草工作,积极推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和人权理事会就实现发展权问题进行全球磋商,致力于推动构建发展权实施机制。

2019年12月8日,阿里巴巴工作人员向参访人员讲解中国普惠金融如何服务于民生。12月8日下午至9日上午,来华出席“2019·南南人权论坛”的70多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以及联合国的官员学者,来到中国东部城市浙江省杭州市参观考察,近距离观察真实中国的社会万象。新华社记者殷晓圣摄

中国是人权交流合作的积极倡导者。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国家会形成不同的人权观,交流合作有助于相互理解、相互借鉴,消除误解、共同进步。中国积极倡导大力推进人权领域对外交流交往合作,致力于在相互尊重、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基础上开展建设性人权对话和人权磋商。中国陆续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人权对话或磋商机制;积极创设平台、搭建载体,促进人权领域交流合作,举办“北京人权论坛”“南南人权论坛”以及“纪念《发展权利宣言》通过30周年国际研讨会”等国际会议,不断拓展国际人权合作朋友圈;中国人权领域非政府组织也越发活跃,与外国专家学者增进交流、取长补短。

中国是人权治理变革的重要推动者。针对全球人权治理体系中长期存在的不合理、不平衡现象,中国始终重视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体系变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话语权,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专门机制的改革工作,在设立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磋商和最后表决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得到绝大多数国家认同;支持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设立安全饮用水、文化权、残疾人权利等专题性特别机制;倡导召开关于粮食安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别会议,积极推动完善国际人权机制;推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等决议。中国在全球人权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捍卫了发展中国家利益,努力为所有人争取更大的正义、公平和人权。这已经成为广泛的国际共识。

中国是深入参与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的行动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以行践言,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事务,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人权交流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



新华时评: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贡献者——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担当系列评论之二

2023-06-14 22:23:1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题: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贡献者——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担当系列评论之二

新华社记者乔继红

保障人权、促进平等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安全和平的环境、发展进步的动力以及公平正义的秩序等是全球人权事业得以可持续推进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中国大力推动本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同时,以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情怀为世界人权事业贡献中国力量,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者。

2022年8月3日,在黎巴嫩南部省提尔市的中国维和部队营地,中国维和官兵参加中国第20批与第21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指挥权力交接仪式。新华社发(孔康谊摄)

中国坚持以安全守护人权,为拱卫全球人权保障的和平环境贡献力量。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为推动伊核、叙利亚、南苏丹、阿富汗、乌克兰等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从坚定支持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到积极参与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数十个国际军控条约和机制——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守护力量。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从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出发,为弥补人类和平赤字贡献中国智慧,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中国方案,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今年2月以来,中国相继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等文件,让全球安全倡议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今年3月以来,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中国斡旋下恢复外交关系,中东掀起“和解潮”。正如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所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中国坚持以发展促进人权,为夯实全球人权保障的发展基础贡献力量。发展是人权保障的基础,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中国不仅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支援帮助,还以发展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能力。中国设立并通过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等渠道实施援助项目,惠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100多个国家的数千万民众。“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吸引了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拉动了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帮助4000万人摆脱贫困。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这一重大倡议凝聚推进合作、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国际共识,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近70个国家参与在联合国平台成立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用“正当其时”形容全球发展倡议,表示联合国愿与中国就此开展合作,同各国一道推进落实。

2月23日,在塞内加尔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中国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内科医生郭良华与患儿碰拳示意。新华社发(中国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供图)

中国坚持以合作推进人权,为促进不同人权文明的交流互鉴贡献力量。经过长期探索,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人权领域的重要体现,丰富发展了人类人权文明,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借鉴。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一重大倡议着眼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通过对话凝聚共识,是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新的重要贡献。从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再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新时代的中国始终致力于为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包容互鉴提供平台。

中国始终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利益,为捍卫全球人权治理的公道正义贡献力量。在人权问题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理想国”,不需要对别国颐指气使的人权“教师爷”,更不能把人权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搞双重标准,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中国始终反对唯我独尊、恃强凌弱,倡导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主张将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作为国际社会重要一员,中国依法行使权利,主持公道正义,多次代表观点相近国家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作共同发言,揭批少数西方国家侵犯人权问题,坚决反对一些国家动辄对他国采取经济封锁、金融制裁等霸凌行径……中国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有力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健康有序发展。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积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时评:丰富人权实现路径的开拓者——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担当系列评论之三

2023-06-15 22:03:3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题:丰富人权实现路径的开拓者——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担当系列评论之三

新华社记者李洁

办好自己的事,是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底气所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的成功实践不仅揭示了自主探索人权发展道路的一般性规律,也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国别启示,为丰富人类人权文明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

人民性是中国人权道路最显著的特征。多年来,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保障了人民发展权益。“一国人权状况好不好,关键看本国人民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强,这是检验一国人权状况的最重要标准。”

2月18日,在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桂黔乌英苗寨村民学习制作竹筒饭。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超大规模群体性贫困,曾是中国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如今,中国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瑞士历史学家贝亚特·施耐德说,中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成就之一,这一成就“使人们免于匮乏和恐惧的权利得到空前保障”,“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对这项人权实现得最好的国家”。

自主性是人权实践探索的重要前提。各国国情不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必须也只能从本国实际和人民需求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权发展道路。多年来,中国全面推进人权事业发展,自主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人权发展路径,开辟了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依靠本国资源和力量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的新道路。

鞋子合不合脚,穿的人最清楚。中国的实践表明,走符合国情、自主建设的人权道路才能行得通、走得顺、为人民所满意。正如阿根廷拉普拉塔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司芙兰所说,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权保障模式,各国在发展人权事业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和文化特点,“中国人权发展的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出宝贵经验,极大丰富了全球人权治理内涵”。

协调性是人权事业全面推进的重要原则。人权内涵是全面的、丰富的,必须综合施策,系统推进。中国基于自身历史传统、具体国情和制度特点,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建设,全面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使每个人更加充分地享有人权。司芙兰说:“中国的发展成就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方面,也体现在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等诸多方面,困难群体的权利也得到充分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体现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5月31日,在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心语花溪”心理成长中心的团体活动室,学生在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中国坚持以民生为本,以发展为要,为推动人权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制定和实施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主要大国。中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使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与此同时,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人权法治化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为推动人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中国自主探索人权实现路径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总结,是人类文明共同的思想财富。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说,中国的人权发展强调从社会民生保障体系的基础性、普惠性着手,以保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提升,进而迈向共同富裕的更高目标。这些成功经验可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供各国因地制宜地学习借鉴。



新华时评:完善全球人权治理的推动者——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担当系列评论之四

2023-06-16 23:07:5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题:完善全球人权治理的推动者——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担当系列评论之四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人类共住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新的历史潮流对全球人权治理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生动而丰富的中国人权实践,不仅为其他国家探索人权道路提供了国别经验,也为完善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进入21世纪以来,饥饿、贫困、战乱、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威胁叠加,对各国人权保障和全球人权治理形成深度挑战。新冠疫情全球暴发,更昭示着人类需要同舟共济的合作思维,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向世界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重大理念以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客观事实为逻辑起点,以全球化进程中风险共担和人类命运与共为基本共识,以全人类的合作发展和权利保障为路径指向,突出共荣共惠、共建共享、平衡包容、和平共生的时代追求,此后被写入多个联合国文件,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6月14日,与会者聆听嘉宾发言。当日,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机构在内的国际组织的300余位中外嘉宾,围绕主题,积极交流,坦诚对话,为推动全球人权事业发展贡献真知灼见。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以发展为驱动的人权实现路径,是推动完善全球人权治理的时代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中国人权事业不断进步的根本经验。2022年5月,习近平主席会见时任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时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人权。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人权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当今世界经济面临通胀高企、地缘冲突以及能源粮食安全等挑战,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多重困境。今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一个发展融资论坛上警告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正变成一座“海市蜃楼”。中国倡导“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理念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在当下尤具深意。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主张以安全守护人权,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人权创造安宁的环境。

坚持联合国主导下的多边共治,是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主席指出: “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完善全球人权治理必须以坚决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为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不断侵蚀全球人权治理体系的权威公正性。在此背景下,中国主张全球人权治理结构要反映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趋势特点。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结构改造,不断提升国际人权机构参与主体的民主性和广泛性,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人权治理中的代表权和话语权,使全球人权治理带来的利益由所有国家共同分享,使全球人权秩序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之上。

6月14日,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在北京举办。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文明差异不应成为冲突的来源,包容互鉴是人权文明发展的永续动力。《世界人权宣言》提倡文明之间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国际人权领域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非歧视原则”。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倡导各方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而个别国家不承认文明多样性,不尊重各国人民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权利,打着所谓“人权”“人道”旗号,干涉别国内政,策动颜色革命,造成冲突动荡,引发人道危机,成为当今世界的乱源。

习近平主席强调:“在人权问题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理想国’,不需要对别国颐指气使的‘教师爷’,更不能把人权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搞双重标准,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不同国家、文明和族群之间应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约旦作家萨米尔·艾哈迈德说,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进全球人权治理体系有序健康地发展。

“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这是中国推动完善全球人权治理的正确主张,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践行《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