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参考  /  正文

学习参考

新华时评:起底美国抹黑中国话术系列评论(1-3)

发布时间 : 2023-05-27 11:25:50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新华时评:炮制对华“去风险”是“脱钩论”新瓶旧酒——起底美国抹黑中国话术系列评论之一

202305/2509:43:10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题:炮制对华“去风险”是“脱钩论”新瓶旧酒——起底美国抹黑中国话术系列评论之一

新华社记者俞懋峰

“风险”是经济生活中的常态,所有不确定性皆构成“风险”。七国集团在广岛忽然不提“脱钩”,而提“去风险”,猛一听觉得他们似乎有点懂“经济”了。实际上,G7把自己的“风险”理解成只由中国诱发,或者说只有遏制中国,自己才能摆脱风险,这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这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不合政治常识。

用词软化并不代表思维进化,以“去风险”替代“脱钩”其实是新瓶装旧酒,目的依然是构筑“小院高墙”,对华“技术封锁”,本质上还是“脱钩断链”,打压遏制中国。只不过这样的表述更具欺骗性,目的还是蛊惑胁迫他国加入围堵中国的“小圈子”。

美国从对华“脱钩”论调改口为“去风险”,有迫于现实的压力。当下美国经济金融形势不稳,美债违约进入“倒计时”,美联储为遏制通胀持续上调利率,多家美国银行相继陷入危机,金融动荡加剧经济衰退风险。对美国企业而言,与中国这一全球最具潜力与活力的市场脱离,是难以承受之重。对于美国普通消费者来说,离开了中国制造,通胀压力更加严峻。以“去风险”替代“脱钩论”,话术的背后反映的是美国既希望从中国取利拯救美国经济,同时又不愿放弃冷战思维继续遏制中国发展的“既要又要还要”的自私霸道心态。

这是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用“去风险”替代“脱钩论”还因对华“脱钩”无异于自残。中美贸易战以来,中美经贸关系交融的现实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深。按美方统计口径,2022年美中货物贸易额达690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美国“政客”新闻网刊文指出,美国脱钩政策如果“走得太远”,将拖累美国经济、赶走盟友、阻碍应对全球危机的努力。美国《国会山报》撰文指出,“脱钩”一词使美国机械化看待中美关系,误认为能够孤立甚至操纵中国并可能因此作出误判。

美国以所谓“去风险”替代“脱钩论”,也是为了拉拢盟友构建反华阵线寻找共同话语。实际上,对华“脱钩断链”代价巨大行不通,成为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共识,美胁迫盟友对华脱钩已招致多国不满。奥地利一份智库研究报告估算,如果对华脱钩,德国一年GDP将下降2%,相当于损失600亿欧元。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欧中双方应共同努力,不掉入“脱钩断链”陷阱。

美国是否会迫于形势软化对华“脱钩”政策?看看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最近的讲话就知道,美国不仅没有软化其对华“脱钩”政策,相反在取利中国的同时开始谋求“更加精细化的脱钩”。美方《中国竞争法案2.0》继续推进,目标是加强出口管制和限制美国对华投资,阻止中国获得先进技术;七国集团广岛峰会上所谓“半导体供应链弹性”成为重要议题,针对的还是中国……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在高科技等领域正加紧围堵中国,“小院高墙”的范围不断扩大。《南华早报》评论,美国政府希望避免使用“脱钩”一词,但并没有真正改变立场。

5月19日,民众在日本广岛参加集会反对七国集团峰会。新华社记者张笑宇摄

打着“去风险化”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美国费尽心机遣词造句,却忘了自己才是世界经济最大的风险源头。美方强推“脱钩断链”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煽动意识形态对立,搞阵营对抗,滥用经济、金融垄断地位对别国实施长臂管辖、单边制裁,还对外输出通胀、财政危机,造成严重外溢效应,《通胀削减法案》以“掏空”欧洲的方式“保护”美国制造业,《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和遏制竞争的霸道条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本土……美国为一己私利甚至连盟友都不放过。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报告说,美方做法给德国带来“去工业化”威胁,德国工业结构将受到严重损害。

中国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挑战,是合作不是对抗,是保险不是风险。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连续6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三分之一。世贸组织最新报告将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预期上调,认为中国是“关键因素”。中国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各国企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投资环境,成为全球企业的投资热土。

2022年7月5日,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城轨事业部总成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谁是“风险”,谁是“机遇”,世人自有公论。所谓“去风险”不过是蒙骗世人的幌子而已,其本质是把经济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大搞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团”。打着“去风险”旗号鼓动对华“脱钩”悖逆大势,这种抹黑中国、给中国贴标签的做法绝不会得逞。

一帮政治骗子向全世界撒谎造谣,到头来会耽搁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新华时评:炒作中国“经济胁迫”是混淆视听贼喊捉贼——起底美国抹黑中国话术系列评论之二

202305/2609:50:09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 题:炒作中国“经济胁迫”是混淆视听贼喊捉贼——起底美国抹黑中国话术系列评论之二

新华社记者高文成

近期,美国撺掇其他少数发达国家给中国扣上“经济胁迫”的帽子并以此为借口对华“反制”。这是一出典型的贼喊捉贼戏码。炮制借口、乱扣帽子是美国打压抹黑中国的一贯做法。谁是搞经济胁迫的惯犯,谁是经济胁迫的受害者?事实是最好的证明。

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在一份报告中直言,经济胁迫措施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倚仗美元霸权,通过切断其他国家的美元供应和交易渠道,限制美元融通渠道、交易汇路等施压和制裁其他国家;使用包括制裁、限制进出口、加征关税等各种贸易管制措施,设立名目繁多的贸易管制清单;大搞“长臂管辖”,制定《反海外腐败法》《敌国贸易法》等国内法直接对特定国家、组织或个人实施制裁……美国经济胁迫手段花样繁多,运用纯熟。美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自己才是经济胁迫“集大成者”。

2022年5月1日,古巴民众在哈瓦那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集会游行,反对美国对古封锁,表达爱国情感。新华社发(华金·埃尔南德斯摄)

对于经济胁迫,包括七国集团其他成员在内的美国盟友们有切身体会。他们多年来时常成为美国下手的“被胁迫者”。迫使日本签订《美日半导体协定》,先后对日本半导体、计算机等多种产品实施贸易制裁,削弱日本产业竞争力和发展;以“经济人质”为手段肢解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在利益面前,美国对盟友丝毫不手软,把各种胁迫手段使了个遍。

近年来,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动辄将别国企业拉入“实体清单”,搞贸易禁运、技术封锁,实施单边霸凌打压。无论是《芯片和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还是所谓“友岸外包”,都违反世贸规则,扰乱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到广泛谴责乃至反制。去年年底世贸组织裁决美国对进口钢铝产品加征关税等做法违反世贸规则,美国非但不予纠正还滥用上诉权利为相关裁决执行蓄意制造障碍……有人形容美国是“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多边贸易体制破坏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乱者”,这生动刻画了美国“胁迫者”的国际形象。

这是2022年8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美国之所以要给中国扣帽子,一是为其对华无理打压寻找托词,二是企图混淆视听、蒙蔽世人,将自己霸道行径包装成“正当”的“反胁迫措施”,将自己粉饰成为“受胁迫国家”出头的“仗义大哥”。然而,这个“仗义大哥”人设却是一碰就碎。美国往往是让盟友冲锋在前,自己渔利在后。就以被美国官员拿来炒作所谓“中国经济胁迫受害者”的澳大利亚来说,美国一方面鼓动澳积极充当反华急先锋,另一方面却在澳对华出口煤炭、葡萄酒、棉花等产品减少之际增加了相应产品对华出口。《南华早报》评论,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以“牺牲”澳大利亚为代价,美国一直在稳步“回填”其盟友留下的空白。

澳大利亚的遭遇让美国的盟友们意识到,美国炮制所谓中国“经济胁迫”,为的是美国的一己私利;美国鼓吹所谓“联合应对”,其实是要盟友们分担大国博弈的政治经济成本。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揭露了美国的“盘算”:无论是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还是完全封杀,美国消费者将承受更高成本;但如果推行“联合应对”,这些成本将由所谓的“联盟成员”分担。对美国而言,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经济胁迫”这顶帽子戴在美国头上再合适不过,怎么都不该扣给中国。

上图:这是2016年9月1日在肯尼亚蒙巴萨拍摄的建设中的蒙内铁路蒙巴萨特大桥项目。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 摄

下图:2022年7月28日,在肯尼亚察沃,一匹斑马在蒙内铁路行驶的列车附近吃草。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众所周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七国集团总和。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合作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从不谋取任何政治私利,将各国视为平等伙伴,开展互利互惠合作,迄今已吸引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这充分证明,美国贼喊捉贼的拙劣把戏蒙蔽不了世人。



新华时评:捏造中国“打压外资论”是唱衰中国沉渣泛起——起底美国抹黑中国话术系列评论之三

202305/2709:48:58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题:捏造中国“打压外资论”是唱衰中国沉渣泛起——起底美国抹黑中国话术系列评论之三

新华社记者樊宇

近来,一些美国媒体阴阳怪气地发表文章,称中国对外企“不友好”、一些公司和投资者开始寻求与中国“脱钩”云云。基于事实、依法实施的举措,在他们眼里却成了妖魔化中国营商环境的“黑料”。这样的话术并不新鲜,且一再被现实打脸。与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携手全球企业书写共赢故事不同,美国漠视市场经济规则,为自由贸易设障,给外来投资筑墙。哪个搞双标,哪个搞霸凌,哪个背离市场原则,答案不言自明。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稳步回升,发展新动能表现强劲,外资企业追加新投资、落地新项目、开设新店铺,用行动给中国市场投下“信任票”。看事实,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落户上海临港新片区,空中客车公司宣布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拟投入约4.5亿美元在青岛建设生产供应基地;看数据,今年前4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2%,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2.8%;看政策,在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指引下,“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系列活动启动,各地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众多跨国公司高管紧锣密鼓展开“中国行”,除了实地考察,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做多”中国……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到博鳌亚洲论坛,从广交会到消博会,中国释放扩大开放的鲜明信号、搭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新动力。

中国投资环境究竟好不好?比起那些隔着太平洋戴着有色眼镜的美国媒体,扎根中国的外企更有发言权。多年来,大批跨国企业与中国市场携手共进,为中国经济带来养分,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与中国“共成长”是许多跨国企业的共同心声。对很多外企来说,今日中国不仅是生产基地、巨大市场,更是战略要地和创新源泉。扎根中国20年的宝马集团,和众多外资车企一样,其经营策略已从“在中国、为中国”向“在中国、为全球”转变。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等多重因素,大量外资企业不仅没有放慢布局中国的脚步,而且积极抓住新产业新风口乘势而上,从制造到研发,外资在华战略的持续升级与本土化深耕,逐渐形成了中外企业齐头并进的共赢局面。中国欧盟商会发布最新报告显示,近六成受访企业表示未来五年将“适度增加”或“显著增加”在华研发支出。

在跨国企业眼里,中国有着庞大且活跃的市场,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体系以及不断增强的研发创新能力,正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和投资潜力。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不断出台利好政策,为营造良好的外资营商环境、优化外商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保驾护航:中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逐步做“减法”,由最初的190项缩减到现在的27项,制造业条目已经归零,服务业开放持续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持续做“加法”,增加了多条高技术制造业条目……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近期刊文指出,中国无可匹敌的“结构性竞争优势”,源于其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庞大的体量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商业生态系统、世界级的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创新网络等要素相互作用。

反观美国,惯以“市场经济捍卫者”自居,现实中却奉行“美国优先”,于己有利就大谈“公平自由”,于己不利就叫嚣“国家安全”,限制投资、出口管制以及发布行政令直接干预等手段美国用起来“得心应手”。

市场经济以规则为准绳,其活力源于对市场主体经营、投资决策的尊重,源于合理高效的资源配置和分工合作。看看美国的所作所为: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滥用贸易保护工具挑起贸易摩擦,用“实体清单”对别国企业搞技术封锁和供应链隔离,通过签署行政令强制叫停跨国企业在美运营;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无理打压他国企业,从对华为的全方位封堵到对TikTok疯狂围猎,步步紧逼搞有罪推定;收紧投资审查,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投资设障,先后叫停多起外资并购交易;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美国以应对全球芯片危机为名,向全球多家芯片相关企业强索商业机密数据……近期,美国手段又有翻新,企图用“专利陷阱”来绊倒中国无人机企业。

事实已经证明,抹黑唱衰中国不会让美国“再次伟大”。以零和思维打压外国企业经营、损害他国正当利益、扰乱全球经贸秩序,只会适得其反地打击全球企业对美国投资环境乃至国家信用的信心,为“负和经济学”平添注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