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参考  /  正文

学习参考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发布时间 : 2023-04-26 12:54:14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来源:经济日报2023-04-26 09:46

作者:侯新立(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副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自身承载的学科使命、发展责任、问题意识的再探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中国发展经验进行凝练总结、破解中国乃至世界问题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原则,突出自主意识、问题导向、创新精神、世界视野和实践导向,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发展中国理论,以更加自主的知识体系概括和凝练中国实践、推动和指引未来发展。

现实要求: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这就要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出新的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有些可以凭借老办法老经验解决,但也有很多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融通问题导向与创新意识,在解决问题和理论创新中去认识和研究。

关键路径:提炼标识性概念

提炼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推出一系列标识性概念,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同时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着重点与关键点。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以及新范畴、新表述是基础。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动话语体系建设,要从传统中找元素、从实践中找经验,在问题中找方法、在比较中找创新,把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我们的制度优势、发展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学术优势和话语优势。

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发展壮大的,也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予以检验。广阔的实践活动、开放的理论框架、丰厚的历史资源、突出的时代问题等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梳理学科问题、重组理论框架、推出自主概念的基础。一方面,要凝练好核心概念。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形成富有自主性、具有中国风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另一方面,要会表达核心概念。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目的之一是满足人们对知识的多元需求,只有在表达中展示历史传统、文化特色,通俗化、大众化才有可能。要提炼好标识性概念,构建出与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相匹配的话语体系,从而更好在“通”“俗”中实现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

范式方法:强调互鉴对话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离不开互鉴与对话、离不开交流与合作、离不开交往与共享,在互鉴对话中彰显“自主”。中国知识体系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兼具继承性与民族性、时代性与原创性、系统性与专业性。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在融通各种优秀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让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理念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在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中,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里的中国”。

在互鉴对话基础上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要吸收借鉴国际学术界提出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全方位加强和世界各国的广泛对话,还要合理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提升回应当下复杂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知识生产上对知识的增量建设。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实证研究的范式与方法有一般性逻辑,中西学科都要遵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性逻辑也需要被尊重。交流互鉴的目的是强化自身,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实践基础:融入发展场景

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使命新伟业,也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宏大的现实场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发展成就和经验认识的学理化、体系化呈现,同时也是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哲学社会科学解释与回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并非一句空话,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打破西方学术的窠臼,不断丰富理论内涵、拓展理论视野,形成解决问题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立足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涉及对知识本质及其生产和运用的理解,意在认识、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体现在落实和推进“两个结合”中。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属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范畴。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境界。



【延伸阅读】

思享家】在记忆与叙事中坚定历史自信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4-24 09:57

作者:兰夕雨(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坚定的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历史共同体记忆构建的时空场域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叙事书写中,锻造出的强大精神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同志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坚定历史自信是一种理想信念的塑造,我们党通过借助历史记忆时空场域,建构科学叙事内容,转化叙事效能以及结合共同体记忆与情感叙事策略,在记忆与叙事中厘清“何以自信”“因何自信”“自信为何”及“自信何以坚定”等基本问题,从而使历史自信内化为历史自觉、转化为历史主动。

借助历史记忆时空场域厘清“何以自信”

“何以自信”就是要厘清我们之所以自信的根和魂。在历史记忆的时空场域中,我们能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根与魂在何处。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信的根与魂,在人民群众中,需要从时空场域的纪念活动中重构历史记忆,强化历史认知。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延安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时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延安革命旧址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精神谱系的场域象征之一,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信的精神源泉。

中国共产党借助一系列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红色遗迹,构建出以精神谱系为主线,以空间纪念为依托,以历史时间为串联,以历史事件为载体的历史记忆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革命圣地,从西柏坡到井冈山,从遵义到南湖……一系列的考察脉络和讲话,既在时空场域中构建起属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独特历史记忆,同时也帮助厘清了我们党“何以自信”的源泉和根基。中国共产党人何以自信,是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从改革开放到科学发展,从小康蓝图到民族复兴等一系列历史实践活动中塑造起来的自信,更是英雄的中华儿女赋予我们党的自信。

建构科学叙事内容明确“因何自信”

“因何自信”需要从理论来源、实践成就和实践经验中去寻找答案,通过科学的叙事内容建构,我们党明确了构筑信心信念的底层逻辑,通过理论叙事、使命叙事、成就叙事、意义叙事、经验叙事等,建构出一整套科学的叙事内容,回答了我们党“因何自信”的问题。

理论叙事诠释历史自信的理论来源。我们党的理论叙事,就是在中国大地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赓续与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亦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也证明了我们党历史自信的理论来源的真理性、科学性和现实性。我们党的理论叙事,也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叙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证明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理论叙事的基础上,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文本,从百年奋斗的历史使命、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十条经验”等角度,分别进行使命叙事、成就叙事、意义叙事和经验叙事,使“因何自信”的要素更完备、更具体、更科学,这一系列叙事内容的表达,有效诠释了我们因何对百年历史的奋斗成就和奋斗精神能够自信。

转化叙事效能探赜“自信为何”

“自信为何”需要回答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目标指向,回顾历史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在于展望未来。叙事内容的建构搭建底层逻辑,叙事效能的转化构筑行动逻辑和目标逻辑。我们党通过回顾历史,建构科学叙事内容解决了“因何自信”的问题;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通过展望未来,转化叙事效能,解决“自信为何”的问题。

借助叙事效能的转化探赜“自信为何”,主要表现为依靠党的领导增进叙事效果,建立奋斗目标明确叙事指向,擘画实践蓝图转化叙事内容,回答清楚“自信为何”的原则、目标和道路问题,以此提升叙事建构的有效性、方向性和功能性转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原则,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践蓝图。通过对原则、目标和道路的明确叙事,增进了我们党“自信为何”的叙事转化效能,实现了话语表达和叙事功能的统一。

以共同体记忆与情感叙事策略彰显“自信何以坚定”

“自信何以坚定”,是对历史自信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的追问。搞清楚历史自信何以坚定,有助于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地掌握历史主动,迸发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中华民族作为情感共同体,对历史进程中的苦难与辉煌、挫折与奋起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记忆。我们党建构的共同体记忆,就是关于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的记忆和现代化道路艰难探索史的记忆。同时,这些记忆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要素,包含国家富强之情、民族独立之情、人民幸福之情、政党自信之情等等。我们党通过还原真实情境、讲好情感故事、营造情感氛围等叙事策略,将情感要素贯穿其中,构建出具有牢固情感纽带和深层次命运情感联系的共同体记忆。基于此,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等话语表述能够产生情感认同,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等判断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自信何以坚定,是来源于对民族、国家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光明前景的信念和信心,是超越时空的精神延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