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参考  /  正文

学习参考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发布时间 : 2023-01-20 23:20:03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经济形势理性看)

王昌林

2023年01月20日06:4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定向领航。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正确工作方法,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成就难能可贵

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经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0万亿元,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成就难能可贵。

经济增长回稳向好。2022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达到4.8%,实现良好开局。受全球市场波动加剧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回落至0.4%。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助企纾困、保障民生等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促进三季度经济增速快速回升至3.9%。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3.0%,实现了回稳向好。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7.5%、16.3%,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2.2%、12.1%。

出口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受逆全球化、疫情冲击、能源和粮食等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全球货物贸易增长趋缓,欧元区、日本等经济体纷纷出现贸易逆差。在这样复杂严峻形势下,我国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殊为不易。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增长10.5%,这是在2021年出口增长21.2%的高基数基础上、在美国对我部分商品继续加征关税的情况下实现的,充分说明我国出口具有强大韧性。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一般贸易、民营企业、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上升,汽车出口成为新的增长点。

物价保持基本稳定。2022年以来,全球许多国家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大幅上涨。如,美国连续6个月CPI同比上涨8%以上,处于近40年来的历史高位;欧元区CPI持续攀升,10月、11月、12月分别为10.6%、10%、9.2%,创欧盟成立以来历史新高;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2年我国CPI同比仅上涨2.0%,12月更是降到1.8%,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民生和安全发展得到有效保障。2022年,我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克服国际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和国内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有力保障了粮食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年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煤炭、油气实现稳产增产。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从短期看,2023年我国经济整体好转具备有利条件。一是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场景式消费、接触性消费等将较快恢复增长,消费将持续恢复。二是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房地产等的市场预期和信心也会逐步回升。三是2022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效应持续显现,2023年还将继续出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政策,必将进一步促进经济恢复发展。2022年经济增速基数较低,也有利于2023年经济增速回升。

从长期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接近9亿人,人才红利正在快速形成和释放;储蓄率仍然较高,投资增长具有有力支撑;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不断释放;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韧性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稳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物价水平、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不高,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有较大空间。综合来看,目前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处在5%—6%的区间,经济回升向好具有坚实支撑。

当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挑战,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保持出口增长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粮食和能源安全等面临较大压力,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只要以既定目标为战略指引,守正创新办好自己的事情,就能牢牢把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综合来看,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重点任务。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总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费需求下降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在外需减弱的背景下,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从恢复消费场景、引导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三个方面着手,稳步恢复餐饮服务、文化旅游等接触性消费,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等消费,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归正常增长水平。发挥投资对稳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叠加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大国博弈加剧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以及能源资源版图正在加速重构。从国内看,我国生产要素和需求条件发生边际性、趋势性变化,产业发展正进入爬坡过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口期。必须高度重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和保障能源粮食安全,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稳住先进制造业发展基本盘;聚焦自立自强,切实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一些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又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目前,我国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的综合优势仍然十分突出。同时,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利用外资也面临较大压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扩大市场准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推进制度型开放等措施,加大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领域利用外资力度,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必须增强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既从供给端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又从需求端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加大存量债务处置力度,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20日 13 版)



【相关阅读】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1-20 03:25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鲁明川、张义修(分别系浙大城市学院教授、副教授,均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高水平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国内市场基础更加扎实,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强化。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在扩大内需方面仍面临不少制约,创新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既是保障发展安全的前提,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首先是以机制创新来增强创新能力,以新的创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需求,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夯实国内基本盘,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集聚科技攻关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其次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最后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坚持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要求我们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同时,多措并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体系现代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抓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构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新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内外市场联通更有效率。

坚持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先立后破,稳步实施,统筹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通过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新征程上,必须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坚持以我为主,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更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的集聚,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提升对外贸易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扩大市场准入,拓展开放层次,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力度,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加强环境建设,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的经贸协议,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优化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坚持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突出重点,保障好就业这一“最基本的民生”,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大对重点群体、困难群体的就业支持力度。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使人人都能够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

多措并举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按照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原则,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这一“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20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