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胡和平
2022年12月28日05: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充分认识新时代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有助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给予充分肯定。
在看到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还不够强,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够多;我国文化话语权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两次出席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代表大会开幕式,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师生、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艺术家回信。党中央印发《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推动我国文艺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伟大征程》《奋斗吧,中华儿女》《我们的四十年》等重大文艺演出成功举办,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歌剧《沂蒙山》、话剧《谷文昌》等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我们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守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把人民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推出更加丰富、更有营养,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学会用“群众语言”“生活视角”进行创作。把握时代主题、时代价值,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题开展文艺创作,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更加嘹亮地唱响“新时代之歌”。坚持养德、修艺相统一,加强艺德艺风建设和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引导文艺工作者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颁布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等文件,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我们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把提升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建设高水平图书馆,明确新时代文化馆新定位,建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精准开展分众式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反馈机制,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创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办好群众歌咏、广场舞、“村晚”等活动,打造更多文化惠民品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丰富数字文化资源,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
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
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度,下大力气予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亲自推动,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主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文物工作、革命文物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向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文化遗产资源家底逐步摸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深入实施,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我们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做好考古挖掘、整理、研究、阐释等工作,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强化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实施好石窟寺保护利用等重大工程项目,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做好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完善古籍工作体系,提升古籍工作质量。以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主线,以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为抓手,坚持保护为先、合理利用相结合,聚焦保护、传承、发展、传播,完善保护制度体系,加强传承实践能力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呈现新气象。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关于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等文件,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健全、规模日益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线上演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快速崛起,文化市场更加繁荣、规范、有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提升产业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超高清等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应用。改造提升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业态,培育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品牌文化产业园区,提升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水平。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有着天然联系。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重塑了文化和旅游工作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均对推进文旅融合作出具体部署,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取得可喜进展,红色旅游、旅游演艺等蓬勃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我们要牢牢把握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让“诗”和“远方”实现更好联结、共创美好生活。要坚持以文塑旅,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把更多文化内容、文化符号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要坚持以旅彰文,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繁荣,发挥旅游覆盖面广、游客参与度高等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传下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开。要找准契合处、联结点,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重要标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文交流、文明互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亲自部署,出访和会见外国元首时将文化交流作为重要内容,提出举办中外文化和旅游年等重大举措,为斯里兰卡等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揭牌,向第四届和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等活动致贺信,多次就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等文件,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工作格局逐步形成,配合元首外交、重大主场外交的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各种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影响广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对外文化贸易体系日益完善。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凝心聚力、增进认同作用彰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我们要坚定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正确道路,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多维度、立体化交流渠道和平台,提升国际话语权。统筹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形成相互促进、双轮驱动工作格局。建好用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办好中外文化和旅游年(节)、“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品牌活动,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耕厚植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持续打造“艺海流金”“情系”等活动品牌,增强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全面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文化发展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聚焦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难点堵点问题,全面推进改革、持续深化改革。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任务,明确文化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战略重点、任务举措。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加快构建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激发院团活力。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以构建公共文化新型空间为重点,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机构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协调发展。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加强文化法治建设,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28日 09 版)
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来源:《求是》2023/01 作者:铁 凝 2023-01-01 09:00:00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情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辽阔的中华大地上,14亿多中国人民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热烈的向往,汇集起排山倒海的力量,创造着震古烁今的伟业。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和人民一道前进,记录新征程的史诗,讴歌新征程的英雄,各文学艺术门类千帆竞发,昂扬奋进,在奔涌的时代大潮中描绘新征程的万千气象。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这段时间,文学艺术界迎来了充满喜悦的丰收时节。第33届电视剧飞天奖、第27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先后颁发和举办。当获奖的文学艺术家们站在舞台的中央领受崇高荣誉的时刻,当台下的掌声热烈地响起的时刻,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和读者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就是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在集合和进发,迎着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期待,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充满了迈上新征程的豪情壮志和旺盛活力。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就是中国文艺在新征程上的光荣使命,这就是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的神圣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为新征程上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既是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高瞻远瞩,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复兴,这是不断确立文化自信、精神上由觉醒走向强健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砥砺自强,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道路上焕发旺盛活力和创造力的过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也是从文化上、精神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大意义,没有文化的自信自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文化的自信自强,就没有中华文化的昌盛和中国文艺的繁荣。自信自强的道路是通往中华文化和中国文艺新辉煌的必由之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新征程上的中国文艺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广阔天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充沛、更加强劲的精神力量。
第8届鲁迅文学奖创新颁奖形式,探索“文”、“艺”联动,首次将颁奖典礼与丰富多样的舞台表演相结合,打造“中国文学盛典”,助力优秀作家作品走进大众视野,增强文学吸引力和传播力。图为2022年11月20日晚,“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现场。 中国作协供图
我们要深刻理解,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培民族之根、铸人民之魂,始终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奋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能动性力量。回望百年,我们记忆中的那些故事、形象、旋律、画面,深深熔铸于我们的生活和理想,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将天南地北的心贴在一起,让千差万别的人站在一起,使全民族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优秀的文艺作品记录了民族的心灵和人民的创造,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史诗。这雄浑刚健、丰饶灿烂的文艺灯火,传承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照亮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勇毅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深刻理解,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艺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共同富裕,同时是精神上的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向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艺事业的更大繁荣,就是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是新征程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攀登时代的文艺高峰,是文学艺术家的志向和信念。伟大的历史进程如同造山运动,必将产生与之相匹配的辉煌的文艺高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文艺必将以高质量发展结出丰硕成果,成为中国精神的强大引擎。
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艺要坚持“二为”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学艺术家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根生长在哪里,才能找到创造的途径和力量。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与人民心心相印、骨肉相连。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新征程上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的生活与实践作为文艺的源泉和方向,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拥抱人民、表现人民,这是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上鲜明的中国特色。百余年来,党领导下的中国文艺高举人民性的旗帜,将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和文艺表现的主体,讲述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故事”,形成了鲜活丰富的人民生活和人民形象的谱系。这不仅是前无古人的创造,也在世界文艺发展中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人民是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扬人民性的道路是通向新时代文艺高峰的必由之路,敞开了创新与创造的广阔天地。
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着前无古人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国人民对光明未来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中国文艺提供了最深厚的土壤、最丰沛的源泉。最新最美的画、最嘹亮最深情的歌、最深邃最华彩的辞章,由人民在辽阔的大地上创造,在文学艺术家的心灵、眼光和双手中提炼升华,得到完美的呈现。刻画、描述和雕塑新征程上人民的精神和形象,需要对人民有深刻的理性和情感认同,需要对运动、发展和变化中的人民实践和生活有广博认知和深刻把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人民美学,让人民的经验获得新颖的形式、让人民的情感获得精当的语言。我们要在人民的创造中实现这个时代文学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精神气象中抵达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新征程上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文艺是复杂的精神劳动,在文艺创造过程中,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引,又要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优秀作品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要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倡不同观点充分讨论,提倡各种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让文艺的生产力健康发展,让文艺的创造力尽情奔涌。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是为了推动创作,也是为了服务人民。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人民的需求和向往是文艺创造的最终目的和标准。在社会不断进步、人民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的精神世界层次更加丰富、向度愈益多维,不同的审美偏好、艺术趣味和不同层面的精神追求构成了如大自然一般缤纷多彩、生机勃勃的文化生态。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主要不在于“食粮”够不够吃,而是更关注“口味”是不是丰富、“营养”是不是均衡,质量够不够高。新征程上的中国文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心中的缤纷花朵在文艺的原野上竞相绽放,让人民心中的丰富声音在文艺的舞台上汇成盛大的交响。
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100多年的接续奋斗,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道路,也是新征程上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把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作为文艺创新创造的根基和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澎湃江河,它的生命和活力就在于,一代一代的文学艺术家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着这条江河波宽浪涌、不断奔向新的境界。文明,文而明之也,每一代文学艺术家都对传承和发扬文明的火光负有根本的责任。新征程上,行进于中华文化的浩荡江河,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国文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将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华。
中华文化是胸怀天下的文化,新征程上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立志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在这崇高的事业中,文艺作为世界人民心灵沟通的桥梁,具有重要的作用,负有特殊的责任。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讲述中国故事,以中国道路更新世界故事。我们要更加主动地传达中国精神,以中国价值参与构建人类共同价值。新征程上的中国文艺要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富于感召力的文艺成果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在中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发展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是卓然挺秀的高峰,标志着他们各自时代的高度。文学艺术的繁荣必定同时是人才的繁盛,尊重人才、爱护人才,让鹰飞得更高,让骏马跑得更远,这是新征程上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时代期待着高峰,召唤着具有勇攀高峰的志向和能力的人们。伟大的历史实践和迅速变化着的生活世界,对文学艺术家的胸襟、眼界、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将坚定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技艺融于一身的人,才能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优秀作品,也必将得到人民和历史赠予的肯定和荣耀。
新征程上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就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图为2022年10月7日,北京舞蹈学院原创民族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上演,舞剧生动再现党领导西藏人民开展民主改革、实现繁荣发展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表达西藏人民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怀。 中国作协供图
万木葱茏才会有参天大树,大树由幼苗生长,有名从无名走来。新征程上的中国文艺要创造人才辈出的生态,就要高扬人民性的旗帜,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活力,培育规模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指人民是文艺作品的主角和观众,也是指人民是文艺的创造主体。中国革命文艺的开创性经验,就是前所未有地激发了蕴藏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艺术创造活力。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活的繁盛和传播方式的持续变革,文艺创造的意愿和能力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扩展,人民作为文艺的创造主体,成为了新时代文艺的显著特色和突出现象。人民进行艺术表达的能力空前增强、途径空前宽阔、意愿愈加强烈,这使新征程上的中国文艺具有了浩大的、不可胜数的人才“基数”。这本身便是人的全面发展进程的必然果实,也为新时代文艺人才队伍的扩展、为文学艺术各门类各领域各种新的可能性的充分实现,敞开了无限辽阔的新空间。我们一定要对那些看似陌生的面孔保持高度的热情,防止固化和僵化、摒除偏见和藩篱,鸢飞鱼跃,不拘一格,让新人不断地脱颖而出、集结为宏大的队伍,从中造就新时代文艺的英才俊彦。
道路已经指明,号角已经吹响。在现代以来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上,我们的前辈曾经以群峰耸峙的创造,辉映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前进。现在,更加壮阔的前景在我们的前方展开,新征程的无限风光、万千气象等待着我们走上前去,去抒写、描绘、歌唱。中国广大文学艺术家要心怀“国之大者”,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全面推进新征程上中国文艺的高质量发展,推出更多优秀作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中国文艺铸就新辉煌!
作者: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