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参考  /  正文

学习参考

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以精神文明建设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发布时间 : 2025-06-25 15:49:14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任 鹏2025-06-25 10:38:20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作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有助于推动形成更加坚定的主流价值、更加高扬的道德旗帜、更加清朗的社会风气,不仅关系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稳步提升,而且关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持续增强。

1.形成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精神文明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与人民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具有长期性、渐进性特征,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将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转化为人民群众持久的自觉行动,不仅靠教育宣传、文化熏陶的“软”引导,也要靠制度机制的“硬”约束和强有力保障。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机制最可靠也最有效,对于规范主体行为、凝聚建设合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长效机制,将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等都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系统之中,进一步明晰各方权责边界、强化彼此间协同配合,确保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能够促使其建设成果真正转化为人们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文明行为融入日常生活、文明新风润泽心田。

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制度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区域之间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尚存在差距;个别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评时”轻“平时”的情况仍然存在;不良风气、不良习俗在一定范围内还禁而不绝。越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如今,我们要克服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困难障碍,就不能只是某个主体、某个领域的单打独斗、零敲碎打,而是要深化改革创新,关注全领域、兼顾各方面,构建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持久的长效机制体系,形成分工负责、协同联动的机制安排,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切工作和活动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序可遵。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形成长效机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精神文明作为文化的内核,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文化强国之“强”,首先就体现在具有凝魂聚气、振奋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要使这种精神力量更为主动、源源不绝,就必须坚持不懈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制度机制具有根本性作用,这意味着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为依托,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凝聚各方共识,贯通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弘扬持续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化,不断将长效机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效。

2.形成长效机制的实践要求

从主体上讲,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协同发力。首先,实现齐抓共管,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始终坚持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督促作用,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正确方向指引和坚实政治保障。其次,精准界定各类机制的适用范围,科学划定各类主体的权责界限,明确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工作重点,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以及群众团体各就其位、各尽其责,避免因责任不明导致缺位、越位。最后,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各主体间紧密配合、相互协作,促进彼此间的功能和优势互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应。

从持续性上讲,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应实现长期稳定运行。构建完备稳定的长效机制体系,能够以机制的延续性确保政策方向不偏移、工作力度不减弱,保障学习践行日常化、宣传推介持续化、传承弘扬长效化,使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文明风尚等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空间维度上,形成长效机制就必须保证机制内容覆盖所有领域。为此,应通过整体性思考、全面性安排、系统性部署,促进组织领导、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评价反馈等各项机制有机衔接、协调有序,保证长效机制贯通社会生活各领域各层面,有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社会风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从效果上讲,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不是为抓而抓、为管而管的形式主义,而是要切实保证抓而有效、管而提效。一方面,追求优良的运行效能。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纵横衔接的长效机制体系,形成上下协同、左右联动、充满活力的治理格局,有助于切实推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风尚等各项任务要求高效落地,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创造良好的治理效益。通过不断对既有机制体系的内部结构进行适用性调整,有效提高体制要素供给质量、填补机制空白,有助于解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推动社会主流价值不断巩固壮大,全民族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3.形成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

推进机制创新,提升长效机制的时代性。长效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需要通过不断完善自身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一方面,秉持方向正确、内容科学、程序规范的原则,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围绕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工作推出一系列创新性机制安排,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制度机制。另一方面,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在遵循和执行现有机制体系基础上,鼓励地方工作部门进行宣传教育、文明创建、社会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并及时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度机制。

注重协同联动,增强长效机制的系统性。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就要推动各类机制紧密衔接、内在耦合,使机制内部各要素与整体的目标一致、功能集成。一方面,推动多元主体协同配合、一体推进,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对标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充分考虑新老机制之间、不同机制之间、单个机制与机制体系之间的协调性,通过建构相应的耦合与协调机制,引导长效机制体系内部各个机制单元科学分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实现各类机制之间的有效衔接、有机协同,有效防止机制内容相互抵触、机制功能交叉重叠等情形出现。

细化机制程序,提高长效机制的可操作性。机制优势能否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机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其一,在内容规定上,针对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等领域,要明确划定各类机制的职责定位与适用范围,形成“管什么”的正面明示性准则。其二,在配套程序上,实体性机制建设完成后,程序性机制建设要及时跟上,确保有效衔接、科学联动、系统集成。聚焦现实问题,将协同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等实体性的机制安排细化为运行规范和操作程序。其三,在操作方式上,坚持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禁于未然之前”的要求与“禁于已然之后”的规定并重,切实把长效机制“怎么管”的笼子扎细扎密扎牢。

(作者:任 鹏,系东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以精神文明建设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袁 健 2025-06-25 10:39:25

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精神文明建设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深刻揭示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创新发展。

深化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辩证关系的认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机械的“物质决定论”,恩格斯指出:“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辩证关系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其一,“协调发展”的理论跃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强调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里的“也应该”不是被动反映,而是主动建构;不是简单适应,而是积极引领。其二,“一体化”的战略布局。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主要针对当时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问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其三,“富足富有”的目标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

丰富发展“精神富有”的时代内涵。“精神富有”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一个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和把握。从个体层面看,“精神富有”意味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充实丰盈,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的知识储备、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精神富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感知的。一个精神富有的人,能够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保持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保持坚韧和乐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从社会层面看,“精神富有”体现为整个社会良好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精神富有的社会,是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是文化繁荣、创新活跃的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友爱、互助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生机活力。从文明层面看,“精神富有”标志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精神富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这种精神富有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不是与物质富足相对立的,而是与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

发展关于精神生产能动作用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生产虽然受物质生产制约,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角度,强调“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角度,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角度,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从坚定文化自信角度,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等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产能动作用的思想。这种能动作用在新时代得到充分彰显。比如,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脱贫攻坚精神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这充分证明,精神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就能转化为改天换地的强大物质力量。

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不仅有理论上的创新发展,而且有实践上的部署要求。在价值旨归上,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党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人民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在实践培育上,构建系统完备的工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培育注重价值引领,文明实践注重知行合一,文明创建注重载体平台,三者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在方法论原则上,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就是要结合实践发展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破解西方现代化的“精神困境”。西方现代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危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导致精神空虚,工具理性压制价值理性,个人主义泛滥导致社会原子化,消费主义盛行导致人的异化。这种“丰裕中的贫困”现象,反映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缺陷。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从根本上避免了西方现代化的“精神困境”。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自觉与制度创新,摆脱资本逻辑的支配,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精神困境”,体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精神文明的主体性,提供了引领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推动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不仅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更在于发展目的和价值追求的不同。《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要物质生活的改善,又要精神世界的充实。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推进全民阅读、艺术普及等,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一重要论述将精神生活富裕纳入共同富裕的范畴,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理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能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和提升。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一是保障文化权益的普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我们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确保城乡居民都能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二是提升文化供给多样性。不同群体有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也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繁荣的受益者,更是文化繁荣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将精神文明作为“五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协调发展,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种新形态的“新”,集中体现在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上。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精神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文化不仅具有精神价值,更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这种对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使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文明气质和精神风貌。

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物质文明的支撑,也需要精神文明的滋养。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刻理解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自觉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昂扬精神面貌、凝聚精神力量。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制定、公共政策制定、社会治理中。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促,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下功夫,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多元协同的文化资源供给体系,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注重保护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推动移风易俗,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加强数字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要顺应信息化趋势,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建好用好网络平台,推动内容生产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引导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文明上网、理性表达,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维护良好网络生态。

(作者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