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参考  /  正文

学习参考

国际观察|起底美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霸权本色

发布时间 : 2025-03-14 12:34:01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国际观察|特朗普“颠覆”美国外交传统?没有。——起底美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霸权本色

2025-03-24 12:46:4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 题:特朗普“颠覆”美国外交传统?没有。——起底美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霸权本色

  新华社记者刘品然

  “美国觊觎我们的资源,我们的水,我们的土地,甚至我们的国家。一旦得逞,将摧毁我们的生活。”本月新当选的加拿大执政党自由党党首马克·卡尼在胜选演讲中这样警告。

  加拿大,美国的近邻、盟友和最大贸易伙伴之一,近来成为美国公开霸凌的对象。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加拿大不断挥舞关税大棒,还反复宣称后者应成为美国“第51个州”。在21日接受采访时,特朗普说,他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个州”的想法是“认真的”。

  2025年3月14日,在加拿大渥太华,加拿大新总理马克·卡尼在宣誓就职仪式后向媒体发表讲话(视频截图)。新华社发(米克·格佐夫斯基摄)

  加税、胁迫、退群、断供……美国媒体惊叹,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推出的一系列“美国优先”政策正在“颠覆”二战后美国奉行的“自由国际主义”外交原则。事实果真如此吗?

  纵观美国战后外交史,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外交动作都能找到类似的先例。本届美国政府与历届美国政府相比,其所作所为只是表达方式的差异,并无本质上的不同。“美国优先”的霸权性质始终是美国外交的真实底色,特朗普政府只不过是更加直白,让习惯于美国传统精英阶层塑造的美国形象的人感到惊诧而已。

    “复苏19世纪的帝国主义”

  特朗普政府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要求对美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参与情况予以“评估”。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表示,美国“将不再容忍不平衡的盟友关系”,不能假设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会永远持续。这些做法与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做法一脉相承。

  特朗普多次强调“美国特有的地理优势”,称大洋屏障能让美国免受欧洲冲突的影响。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保罗·波斯特称,特朗普的这种言论体现出“纯粹的19世纪思维”。

  “关税大棒”更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特朗普在1月20日就职当天宣布成立负责征收关税的“对外税务局”,此后宣布对所有美国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的关税,对进口自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还要求相关部门确定与每个外国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特朗普在会见日本、印度等国领导人时,都以美国“处于不利贸易地位”为由向对方施压,逼迫其作出让步。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刊文指出,特朗普政府的保护主义理念和挑衅性关税政策“反映出根植于19世纪的重商主义世界观”。

  胁迫他国、觊觎他国领土和资源的一连串举动,具有其历史上显著的帝国主义色彩。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特朗普宣称要“清空加沙”“接管加沙”,以停止援助为要挟,逼迫埃及和约旦接收巴勒斯坦人;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特朗普以暂停对乌援助甚至公开质疑乌总统泽连斯基合法性相威胁,逼迫乌方签署矿产协议。

  2025年3月1日,在加沙地带北部杰巴利耶的废墟上,巴勒斯坦人在斋月的第一天共进开斋饭。新华社发(马哈茂德·扎基摄)

  特朗普政府多次宣称,要将加拿大变成美国“第51个州”,扬言“吞并”格陵兰岛,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美国著名时事评论员法里德·扎卡利亚近期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评论文章说,特朗普政府正在“复苏19世纪的帝国主义”。

 “这些行为并非前所未有”

  “天翻地覆”“显著改变”“完全逆转”……这些“惊呼”近来频频出现在美国媒体关于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报道中。《华尔街日报》说,特朗普政府显著改变了战后数十年来美国外交政策的方向,从根本上重塑美国与世界的关系。

  然而,美国知名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奈在其《美国总统及其外交政策》一书中写道:“看看二战后所有美国总统的表现便能明了,(特朗普政府)这些行为并非前所未有。”

  在退群断供问题上,里根政府1983年曾表示要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由是随着该组织成员数量的增加,美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被稀释”,该组织已不再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奥巴马政府2011年也曾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该组织成员为由,大幅削减对该组织的经费支持。这些做法的本质是,对于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特朗普与他们并无二致。

  特朗普政府对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方式也不是什么新鲜事。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政府为从越南战争的泥潭中抽身,瞒着美国扶植的南越政权同北越方面在法国巴黎进行秘密谈判。为让南越接受相关协议,美国承诺向南越提供大量援助。1973年1月,美国同越南各方在巴黎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随后开始撤军,但此前对南越的援助承诺最终沦为空头支票。时任南越领导人阮文绍的话令人玩味:“成为美国的敌人很容易,但要成为朋友却很难。”

  特朗普政府也不是首个想要占据格陵兰岛的美国政府。1946年,随着冷战“铁幕”徐徐落下,美国杜鲁门政府看中格陵兰岛的地缘战略价值,向丹麦提出以价值1亿美元的黄金和阿拉斯加州部分油田的开采权来换取格陵兰岛。1946年12月,时任美国国务卿伯恩斯在与时任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会晤时提出,丹麦将格陵兰岛卖给美国会是“最直接且令人满意的选择”。丹麦对美方的提议感到震惊并予以拒绝。

  这是2025年3月20日拍摄的丹麦自治领地格陵兰岛首府努克景色。格陵兰岛是丹麦的自治领地,也是全球第一大岛。首府努克是格陵兰岛的最大城市,人口约1.5万。新华社记者赵丁喆摄

  美国政府在争夺战略矿产资源时的不择手段也早有体现,刚果(金)是受害者之一。刚果(金)的前身比属刚果时期,美国约四分之三的进口铜矿、约八成的工业钻石都来自这里,其铀矿曾为美国核武器研制发挥关键作用。1960年6月,比属刚果宣告独立,成立刚果(利)。美国认为该国时任总理卢蒙巴持亲苏联立场,担心丰富的矿产资源会落入苏联之手,于是策划了推翻卢蒙巴的秘密行动。美国媒体此后揭秘,卢蒙巴本人的遇害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有直接关联。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韦斯曼指出,矿产资源是美国干涉该国的最主要动机。

  在经贸问题上奉行保护主义政策、在巴以冲突等问题上长期持不公正立场,更是美国历届政府的常规操作。英国《卫报》评论:“哪怕在那些更有绅士派头的总统执政期间,美国也长期保持着违反国际法、羞辱国际机构以及凭借其超级大国地位采取单边主义行径的记录。”

  “一如既往的本质”

  “美国优先”并非特朗普政府的发明创造,而是贯穿于美国外交史的真实底色,体现的是唯我独尊的霸权思维。美国希尔斯代尔学院军事史项目主任马克·莫耶表示,如果抛开言辞而只关注政策内容,特朗普政府与往届政府区别并不大。

  日本前外交官、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外交和国家安全研究主任宫家邦彦在《日本时报》网站发表文章说,以他27年的外交经验来看,无论谁是美国总统,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遵循“美国优先”,从未出现“美国第二”的情况。“美国优先”是“美国一如既往的本质”。

  这是2024年4月2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美国国会大厦。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一些国际政治分析师指出,二战后,在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或美国一家独大的单极体系中,“美国优先”主要体现在争夺霸权和维护霸权的实际行动中,而不是在言语上反复宣扬。当下,特朗普政府之所以更为赤裸裸地宣扬和实施“美国优先”政策,主要是因为美国实力衰落以及焦虑上升,以此孤注一掷。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认为,“美国优先”之所以成为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政策理念,与美国综合国力日趋下降、美国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的焦虑感普遍上升密切相关。宫家邦彦也表示,每当美国处于困境时,“美国优先”的真实面目便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

  美国国际政治学者罗伯特·卡根表示,在北美殖民地时期,从欧洲来到这片大陆的殖民者在获取土地和财富的过程中展现出贪婪利己的个人主义,这成为美国此后不断对外扩张的动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缉思认为,基于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的美式民主制度为其单边主义、霸权行径提供“认可和授权”。例如,美国经常凭借国内法律实施长臂管辖和国际制裁,甚至发动战争。

  正如英国《卫报》专栏作家奈斯琳·马利克所言,特朗普政府的诸多政策并非凭空而来,其所暴露的恰是美国的本来面目。“‘特朗普主义’有许多根源,其中之一便是由特朗普的前任们构建的政治体制。”


国际观察丨破坏多边体制 损害全球经济——美“对等关税”错在哪里

2025-03-14 10:52:3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题:破坏多边体制 损害全球经济——美“对等关税”错在哪里

新华社记者周思雨 欧阳为 樊宇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签署备忘录,要求相关部门确定与每个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随后表示,“对等关税”最早可能于4月2日开始征收。这一做法引发国际社会广泛批评。

国际观察人士指出,所谓“对等关税”打着“追求公平”的幌子,实质上是美方推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工具。这一举措若付诸实施,将严重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冲击,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和全球经济分裂。

“对等”错在何处

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是指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水平与贸易伙伴对美国商品征收的关税税率相同。专家认为,“对等关税”主张具有一定欺骗性与迷惑性,实质上既有违世贸组织规则,也无视多边贸易体制过去近八十年来谈判达成的利益平衡结果,以及美国长期以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大量利益的事实。

——“对等关税”违背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这一原理是指,各方生产各自有成本优势的产品,然后相互交换,那么各方都从中受益。

美国智库凯托学会以咖啡为例分析指出,美国是咖啡消费大国,但美国咖啡豆因地理气候等原因而产量相对较少、成本相对较高,美国从咖啡豆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国家进口咖啡豆,双方都可受益。目前,美国对进口生咖啡豆不征收关税,而巴西作为咖啡豆生产大国和对美出口咖啡豆最多的国家,一直对本国进口的咖啡豆征收9%左右的关税。这是基于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形成的结果。

然而,一旦套用“对等关税”,美国会盲目地效仿巴西征收9%的关税,这不仅无益于提升美国咖啡豆出口,因为美国的咖啡豆生产本身就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同时将损害数百万美国咖啡烘焙商和成千上万美国消费者的利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指出,每个国家的产品竞争力不一样,所以各国会对自己的产品类目设置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关税,并在谈判贸易协定时通过以市场换市场实现“互惠”。执着于全部对等、完全对等,是非理性的。

——“对等关税”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根据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原则,各成员不能歧视其贸易伙伴,一个成员应向其他成员提供同等待遇。这意味着,如果美国对某一国达成协定降低关税税率且这一税率更低,那么这个税率就适用于美国已经谈过贸易协定的所有贸易伙伴。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认为,“对等关税”将至少在两方面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对不同贸易伙伴征收不同关税违反世贸组织成员之间互不歧视的承诺;若美国将关税税率调高至超过与其他成员协议商定的最高水平,也会违规。

——“对等关税”无视他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关税水平上,世贸组织并没有要求采取关税对等的原则。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来看,在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时,往往征收高关税,以保护其市场相关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关税就越低。美国在自身已经经过需要保护的发展阶段后,强求“对等关税”相当于剥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在经济发展不对等、经济实力不对等情况下,美国实施‘对等关税’是不公平的,将进一步拉大世界贫富差距。”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飞涛说。

经济贸易施压的工具

美方声称,征收“对等关税”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解决与贸易伙伴之间“其他不公平和不平衡的贸易问题”。贸易伙伴的关税税率、行业补贴、税收政策等,都将是用来评估“对等关税”税率的因素。专家指出,美国提出“对等关税”,除了想解决一系列国内“痼疾”,更重要的是把关税作为贸易谈判工具,达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目的。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指出,美近期关税措施背后动机主要包括:减少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推动对美投资,加速制造业回流;增加关税收入,填补减税政策带来的财政资金缺口;把关税作为施压手段,达到经济和经济以外的目的。

瑞士SPI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合伙人斯蒂芬·英尼斯认为,美国政府提出“对等关税”未必仅仅是想征收更高关税,而是要将其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迫使其他国家与美方进行新的贸易谈判。

“对等关税”实际操作复杂、难度较大。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刊文称,对于每一种商品,单一的关税税率将被数百种可能的双边关税税率所取代,对于供应链跨越许多国家的产品来说,事情将变得极其复杂。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访问研究员斯蒂芬·奥尔森认为,美国未立即实行新税率并不令人意外。重新计算每一项关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果各国可无视贸易规则而不受惩罚,任意增加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我们将回到二战前强权即公理、大鱼吃小鱼的贸易生态。”

欧盟委员会近日发表声明说,美国提出的“对等”贸易政策是朝错误方向迈出的一步,欧盟将“立即且坚决地”对加征关税等妨碍自由和公平贸易的不合理壁垒作出回应,保护欧洲企业、工人和消费者免受不合理关税的侵害。

“零和博弈”的幌子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现阶段,“对等关税”将对哪些国家造成最大冲击仍不明朗,不过对美国产品征收较高关税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巴西、阿根廷以及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等。

根据世贸组织数据,2024年美国前10大贸易伙伴2022年实施的最惠国加权平均关税税率中,印度为12%,韩国为8.4%,越南为5.1%,墨西哥为3.9%,加拿大为3.4%,均高于美国的2.2%。

彭博社指出,“对等关税”预计将对欠发达经济体造成沉重打击,因为这些经济体对美国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较高。

刘飞涛认为,一些欠发达国家虽不是“对等关税”重点对象,但可能受到更大冲击。根据现有贸易规则,这些欠发达国家往往被允许对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产品征收较高关税,而其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可享受较低关税。

“对等关税”政策也将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拖累美国自身经济增长。美国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预测显示,“对等关税”实施后,如果其他国家不采取报复措施,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短期将上涨1.7%,2025年实际GDP增长率将下降0.6个百分点;如果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涨幅将扩大至2.1%,实际GDP增长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

斯里兰卡国际问题专家玛雅·马朱兰认为,美加征关税举措将加剧贸易紧张局势,引发一轮又一轮针锋相对的贸易战,分裂全球市场,阻碍各国经济合作,最终破坏国际市场的稳定性和互联互通。



专栏丨关税阴霾下的欧美博弈

2025-03-14 11:48: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柏林3月14日电 专栏|关税阴霾下的欧美博弈

新华社记者李函林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寒潮跨越大西洋席卷欧洲。从柏林的日常新闻发布会到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再到汽车制造厂的流水线,记者近期采访时的所见所闻皆绕不开一个话题——关税。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冲击,不少企业正重新评估投资、调整战略,试图在变局中突围。

“自由贸易对宝马汽车极其重要。”在慕尼黑的德国宝马集团总部,公司发言人坚定表示,“加关税不仅会推高产品价格,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还会阻碍创新,让整个行业陷入负面循环。”

美国是德国汽车的重要出口市场,宝马、大众、奔驰等德国车企不仅在美投资建厂,还雇用了超过13.8万名本地员工。然而,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让这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关税冲击已然显现。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3月4日发布年度财报当天,特朗普宣布对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加征高额进口关税,导致企业股价一度暴跌11%。大陆集团首席执行官尼古拉·泽策说:“这不仅是我们的挑战,更是整个行业的难题。”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警告,单方面提高关税将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直接加重消费者负担。“贸易壁垒不仅伤害欧洲,也在削弱美国自身竞争力。”

贸易战没有赢家,这是欧洲各界的共识,也是在采访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德国工商大会外贸主管福尔克·特赖尔说:“美国的关税政策将直接冲击德国企业,提高出口成本,削弱供应链稳定性,并拖累双方经济增长。”

德国汉斯·伯克勒尔基金会下设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所经济学家塞巴斯蒂安·杜林警告,若冲突升级,德国对美出口可能在2025年迎来多年来首次下降。“若全球贸易战爆发,德国经济或将萎缩超1%,并导致约30万个就业岗位流失。”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也开始感受到贸易战的反噬效应。欧盟美国商会数据显示,三分之二美国企业预计特朗普的政策将对其欧洲业务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影响在市场中已有直接体现。德国联邦机动车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2月德国纯电动汽车新注册量同比增长近31%,达到35949辆。然而,曾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美国品牌特斯拉却未能受益,2月仅新注册1429辆,同比锐减76%。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一定程度反映出,美国的关税政策正在削弱本国车企的竞争力。

初春的慕尼黑街头,依然寒意袭人。在慕安会听多国政商界人士的谈话,能明显感受到跨大西洋贸易关系的“降温”,他们警告若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全球经济恐将迎来新一轮衰退。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指出:“美国新一届政府的世界观与我们截然不同,它不尊重既定规则、伙伴关系和长期建立的信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警告,若欧盟遭受“不合理的关税”,欧方将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维护欧洲经济安全和产业竞争力。

政策层面的紧张正逐步传导至企业端,尤其是对那些依赖稳定贸易环境的中小企业而言。在慕安会采访期间,记者偶遇的一家法兰克福精密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显得忧心忡忡:“我们过去依赖稳定的贸易环境,如今却要面对关税和供应链的动荡。这让我想起曾经的经济民族主义,结果如何,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然而,贸易争端的代价绝非欧洲单方面承担。供应链受阻、市场信心下滑,欧美贸易关系裂痕加深——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在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构成威胁。

在慕尼黑的宝马汽车制造工厂,一辆辆崭新的汽车驶下生产线,整装待发。它们曾经顺畅地流向全球市场,如今却可能因关税壁垒而滞销。曾经紧密的欧美经济纽带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短期内欧洲将承压,但长期来看,美国的产业基础和供应链地位都将受到冲击。

特斯拉在德国销量暴跌或许只是一个缩影,未来更多美国企业可能因美国政府挑起的贸易战、关税战陷入困境。而当市场信心动摇、投资受阻、贸易壁垒层层累加,最终受伤害的无疑会是美国经济。



关税、反制、“反反制”……美欧关税报复升级伤了谁?

2025-03-14 13:47:12 来源:新华社

美国3月12日起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欧盟立刻反击,决定对26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征收反制关税。特朗普政府不甘示弱,威胁“反反制”。一连串报复升级让欧美贸易关系急剧恶化,不仅冲击欧洲经济,也在反噬美国自身竞争力。

贸易战没有赢家,这在欧洲是共识。

德国工商总会分析师说,美国关税政策正在直接冲击德国企业,不仅推高出口成本,还影响供应链稳定,最终拖累双方经济。德国经济学家塞巴斯蒂安·杜林警告,如果贸易冲突升级,德国对美出口可能在2025年出现多年未见的下降。研究显示,一旦贸易战全面爆发,德国经济可能萎缩超1%,甚至可能失去30万个工作岗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除了德国企业,超过三分之二驻欧美国企业反映,关税政策会削弱它们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企业成本急剧上升,最后只能把压力转嫁给国内消费者,导致物价不断攀升。

  这是2月18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拍摄的德国央行总部。新华社记者张帆摄

以美国特斯拉公司为例,二月份特斯拉电动汽车在德国市场销量暴跌,无疑为美国敲响了警钟。

关税壁垒带来的伤害,不会只针对某一方,而是在全球企业间产生连锁反应,使美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举步维艰,形成双输局面。贸易战只会带来持续累积的经济损失和市场信心下滑。短期内欧洲受损,但长期看,美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也难以独善其身。特斯拉在德国销量大跌或许只是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美国企业面临类似困境。(记者:李函林、邰思聪;视频:王科文、沈浩洋)



独家专访丨一个“经济杀手”自揭美国“经济围猎”套路

2025-03-16 10:51:4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独家专访|一个“经济杀手”自揭美国“经济围猎”套路

  新华社记者闫洁

  “这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经济围猎’……我毫不怀疑,美国想在经济上控制乌克兰并夺取其矿产资源。”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约翰·珀金斯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谈及对美乌矿产协议前景的看法,并起底了他所熟知的美国“经济围猎”新兴市场国家惯用套路。

  “我清楚这一切!因为我曾经就是一名‘经济杀手’!”珀金斯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被美国情报部门招募成为“经济杀手”。此后十多年里,他的公开身份是美国查尔斯·T·美因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足迹遍及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策划、参与并见证了不少重大历史事件。2004年,珀金斯出版半自传作品《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将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同时也揭开了美国“经济杀手”的神秘面纱。

  珀金斯告诉记者,美国欲迫使乌克兰签署的矿产协议,正是美国“经济围猎”他国的最新例证。他谈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月底到访白宫时与美国领导人爆发激烈争吵的场景,认为乌克兰问题已经成为美国的一场“权力游戏”,美国“试图向世界表明,它可以摆布那些不如美国强大的国家及其领导人,霸凌任何它不喜欢的人”。

  在珀金斯看来,美国的“经济杀手”多年来披着经济学家、银行家、国际金融顾问、跨国企业和投资基金高管等合法身份,背地里却通过伪造财务报告、操纵选举、贿赂、敲诈乃至暗杀等手段步步为营,拉拢、腐蚀和控制新兴市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英,先向他们提出过于乐观的宏观经济分析和产业投资建议,最终诱骗这些国家落入预设的经济陷阱,控制其经济命脉和自然资源,从而巩固并扩大美国在全球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霸权。

  “美国的‘经济杀手’这一隐秘群体时至今日依然活跃在世界各地,制造债务危机是他们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巧取豪夺巨大经济利益的套路之一。”珀金斯说。

  他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经济杀手”的首要任务是挑选某个新兴市场国家作为“猎物”,说服后者从世界银行、美国国际开发署等机构接受超出其实际需要和偿还能力的巨额贷款,并确保这些项目的承建合同落入美国企业和少数利益集团手里。此后,这些国家会被迫不断挪用原本打算用于医疗卫生、教育和其他社会服务的资金来支付贷款利息,落入被债务绑架的圈套。当它们深陷债务危机无力自拔时,“经济杀手”便会再次现身,提出在这些被视为“猎物”的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在联合国投票时追随美国的脚步或以极低价格出卖珍稀资源等无理要求。如果这些国家可用于抵押的资源不足以偿还债务,“经济杀手”会进一步要求其实行有利于跨国公司的所谓“新自由主义”政策。

  “现代历史上帝国扩张的方式之一就是让某一国家深陷债务陷阱。”珀金斯说,“过去,帝国主要通过军事力量或军事威胁实现扩张。但近年来,它们更注重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债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珀金斯告诉记者,一旦某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不屈服于美国的“帝国利益”、不接受美方提出的交易,“经济杀手”便会使出第二招:让“豺狼”登场,通过策动政变、暗杀甚至发动战争等残酷手段来逼迫对方就范。

  在珀金斯看来,当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债务违约并陷入经济混乱后,美国“秃鹫基金”就会闻风而动、趁火打劫,这是美国“经济围猎”新兴市场国家的又一套路。

  “秃鹫基金”是指以低价收购违约债券、借恶意诉讼谋求高额利润的基金,因对违约债券的兴趣如同秃鹫喜食腐肉而得名。

  珀金斯在《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中写道,“秃鹫基金”会在一个国家出现债务违约后,用几美分的价格购买1美元面值的该国债券;之后,当这个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它们就会要求按照面值偿还本息,通常还要附加额外的费用。不少“秃鹫基金”还会落井下石,起诉那些试图与目标国家合作的企业,用恫吓的方式阻止潜在投资人的资助。就像“经济杀手”推动的许多活动一样,“秃鹫基金”不但摧毁了它们的目标国家,而且破坏了全球的经济稳定。

  书中援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施蒂格利茨的话说,在阿根廷,政府与少数“投资人”、即“秃鹫基金”的斗争危及该国绝大多数债权人自愿同意的整体债务重组方案;在希腊,政府被迫实施紧缩政策,导致该国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降,国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乌克兰,主权债务危机的潜在政治影响是巨大的。

  “不幸的是,今天依然有不少‘秃鹫基金’活跃在世界各地,造成很大损失。”珀金斯说,“它们的掠食性非常、非常强。”

  珀金斯认为,“经济杀手”是“死亡经济”的一部分,后者是一种建立在战争、债务、滥用自然资源之上的经济。他呼吁终结美国“经济杀手”策略,倡导各国以合作共赢替代将债务当作控制别国的工具,共同走向一种谋求人与自然的长远利益最大化、创造所有人共赢局面的“生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