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参考  /  正文

学习参考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

发布时间 : 2024-01-23 10:29:44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新华述评|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一

2024-01-22 21:39:4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题: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一

新华社记者

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这是文艺演出结束,全场共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引领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格局全面重塑,激发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过程中,要进一步认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政治责任,勇于改革创新,强化法治保障,建强干部人才队伍,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守正,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

2023年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文化建设守正创新作出深刻阐述,鲜明提出:

“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重大创新观点,彰显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

2023年10月22日,观众在位于贵阳市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内观看体验长征故事。以长征为主题的数字体验馆——“红飘带”项目利用全息影像、三维声场等新技术再现伟大长征。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举旗定向,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升到极端重要的战略位置,着力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对我们党优良传统的传承发扬——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不断得到验证彰显、战胜各种谬论迷思的历史,一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赢得支持认同的历史。

事实充分证明,党的发展和壮大,与我们党卓有成效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密不可分。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必须继续发扬党的这一政治优势,不断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

“两个巩固”“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始终突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保证——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行至民族复兴关键一程,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更加凸显、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

新时代新征程,通过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和宣传教育,必将更好引领全党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阵地,必须掌握在忠于党、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

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

“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22年8月18日,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举措与成效。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思想舆论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论是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单位,还是对社科理论、文化艺术单位,无论是对传统媒体,还是对新兴媒体,习近平总书记都高度重视阵地建设,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守牢阵地,就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明确提出“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

旗帜高扬、立场坚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全党要坚决守好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之正,牢牢掌握思想舆论主动权、主导权,以自觉的斗争实践打开新天地、夺取新胜利。

担责,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强起来

2022年10月25日,北京中南海,二十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一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要亲力亲为,既要做实干家,又要做宣传家”。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人才队伍。

扛责任,抓统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

2023年5月18日晚,中共一大纪念馆原创的情景党课《又见新青年》在展厅内实景演出。自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新开放以来,中共一大纪念馆对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正不断“圈粉”年轻人。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当前,各级党委(党组)正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形成在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下的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构建起覆盖全党全社会的“大宣传”格局。

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成熟、能否担当重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重不重视、善不善抓宣传思想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

把方向,强队伍——

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熟悉文艺工作、能够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领导岗位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要求中,政治过硬始终是第一位。

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自己当年在浙江工作时对当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十二个字要求——“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就把为党为民放在第一位来强调。

坚定政治方向,建强工作队伍。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工作队伍,正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奋力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河北省香河县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张鑫铭在香河县蒋辛屯镇北五百户村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快板宣讲”(2022年12月13日摄)。新华社发

转作风,树新风——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坚持和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持之以恒转作风、改文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担责于肩、履责于行,必将为从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出更大贡献。(记者丁小溪、范思翔、王明玉、冯家顺)



新华述评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二

2024-01-23 14:34:1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题: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二

新华社记者姜琳、叶昊鸣、魏弘毅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准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涵养民族精神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从“尔滨”爆火出圈到网红城市持续“上新”,从“萌娃大串门”到南北大联欢……2024年伊始,持续攀升的文旅消费热度,升腾着经济发展温度,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气象。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不仅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认为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发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反复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自信中国,必胜信念更加坚定——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14亿多人迈入全面小康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精彩篇章同步书写,极大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

自强中国,奋斗精神更加昂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同时,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社保体系,成为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国家发展“致广大”的壮美画卷里,勾勒出每个人“尽精微”的幸福坐标,凝聚起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100余年来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新时代10余年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充分证明,两个文明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一边是2500多年的古老街巷完整保存,一边是瞄准科技前沿的现代企业日夜繁忙。

“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2023年7月6日,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含义深刻。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统一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要求贯穿始终。

物质基础“搭台”,精神文化“唱戏”。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放眼广袤神州,承载着精神文明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国已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文化馆、博物馆超1万家。目前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都实现了免费开放。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新中国70多年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没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的雄厚实力,就不会有人民群众精神殿堂的巍然屹立,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需求牵引供给、激发文化活力。经济多元化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一家家演艺新空间蓬勃涌现,一项项跨界新玩法引领风潮,一批批艺术新作品轮番上演……“花式”创新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们更多元的精神需求。2023年北京等多地营业性演出场次、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

文化“软实力”,提供“硬支撑”。以精神文明发展,增强物质文明建设内在动能——

从《觉醒年代》《长津湖》《山海情》等影视剧中汲取力量,以《领航》《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艺术创作激扬豪情……一批批优秀文化作品在产生良好经济效应的同时,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文立心,以文弘业。加快推进高水平文化建设、高质量文化供给,将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扩大经济增长空间,更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为我们战胜前进路上一切困难提供强大动能。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需要以物质为基础,也需要用精神作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翻开“十四五”规划纲要,展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位居前列,“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紧随其后。

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我们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持续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同时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强化“硬实力”,建成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农业强国;着眼“软实力”,建成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网络强国、体育强国……放眼2035年,党的二十大明确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勾勒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美好图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

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全面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同时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丰富百姓衣食住行,落实《“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2023-2025年)实施方案》,鼓励“村BA”“村超”“村排”等基层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顺应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必须持续增进和改善民生福祉,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这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专题链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http://www.news.cn/zt/srxxgcxjpwhsx/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