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年辉煌  /  正文

百年辉煌

踔厉奋发开新篇——二O二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回眸

发布时间 : 2022-12-30 13:40:03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踔厉奋发开新篇

——二O二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回眸

发布时间:2022-12-30作者:本报记者 高毅哲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更高视角、更大格局。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首次提出教育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凸显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分量之重。

胸怀“国之大者”,善谋“党之大计”。2022年,教育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教育新的贡献。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如既往关心关切教育战线,考察了中国人民大学、宜宾学院、新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陕西省延安中学等,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等回信,给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等,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等,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一年,顶层设计密集出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愈加翔实,路径愈加清晰。

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教育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作表率,在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作表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

教育部多次召开党组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教育部党组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连续召开会议,推动全系统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落实到教育强国建设上。每逢重大政策出台,教育部第一时间坚决贯彻,推动落实。

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一年来,教育部牢牢把握促进公平、提升质量这两条主线,立足长远谋全局、集中精力抓大事,发布《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部署实施“十四五”国家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启动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教育部推动全系统牢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有关部署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今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始执行。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深有感触:“我们不仅要理解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与意义,更要从现实视角出发,比较实际教育教学与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探索更多有效的落地经验。”

2022年,教育部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并完善部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天津市河西区认真贯彻落实“双减”工作决策部署,建立“日巡查、周检查、月督察”专项治理机制,确保治理有力有序。该区同时还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为抓手,开展思政、法治、科普、文体、艺术、劳动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总量和增量均为历史之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为更高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效服务体系,并在原24365就业服务平台基础上全新升级建成“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真没想到在封控期间,能通过网络面试成功找到工作。”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小吴今年3月到上海求职,不巧遇到疫情。本以为就业无望的她,最终成功求职。

普惠性幼儿园不断增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入地上学更加便捷,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多,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学生入学重点高校机会不断增加……一个个惠民行动接连推出,一本本民生账单硕果累累。

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将有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教育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更加强化教育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给国家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如何适变应变?如何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教育战线充分把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的特殊意义、特殊价值、特殊战略,精准认识教育内外部形势和环境条件,开展一系列工作。

回望今年1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明确高等教育要以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由此确定了全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

以此为起点,一年内,聚焦以人才培养服务人才强国战略、以科研创新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以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新发展格局、以“双一流”建设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布局等方面,各项举措接连出台。

——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要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创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模式。

——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就加强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展开会商,并与国资委共同组织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见证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联合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

——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

——召开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会,动员和凝聚高校社科界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研究生教育自身实际,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

……

“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以原始创新为牵引,根植时代沃土,服务国家战略,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规律性认识,产出更多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的重大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

“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号”逐日……浩瀚宇宙,见证了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铿锵步伐,也凝聚着我国众多高校科研人员的心血。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宇航系主任王兆魁说:“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发挥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打造‘国之重器’。”

这一年,随着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为按类型教育定位办好职业教育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教育部持续加大职业教育工作力度,从法律地位、办学条件、师资建设等多方面作出重要部署,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审时度势,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令教育战线干部师生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今年毕业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学生郭宇豪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首届本科毕业生。作为首批“吃螃蟹者”,郭宇豪和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通向未来的多元选择。“面试邀约变多了,岗位含金量明显提高,当我跨过学历的门槛,又有技术能力加持,选择面一下子宽广起来。”郭宇豪高兴地说。如今,他已是一家电气行业上市公司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

一系列举措,体现战略方向:教育部将进一步支持引导教育战线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源源不断培养和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产出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努力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贯彻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2022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将“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列为重点任务。

一年来,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大任务,教育部擘画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顶层设计蓝图,提出“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行动纲领,以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

今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至今已汇集基础教育课程资源4.4万节、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6628门、高等教育优质课程2.7万门,累计共享就业岗位1370万个。截至11月底,平台网页版累计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访客量达到8亿人。“在家就能看到北京、上海特级教师上的课,真是太棒了!”“不花钱的名师课,真是太香了!”没有什么能比人民群众的“点赞”更有说服力。

尤为令人振奋的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正呈现由点到面、蓬勃发展之势。今年4月和7月,教育部部署开展两轮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地方和学校试点工作。多地把国家平台资源常态化应用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应用国家平台的积极性持续增强。各试点单位在向国家平台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还大力加强特色资源开发,资源建设供给越发主动。例如,江苏向国家平台提供了苏教版、译林版、人教版优质课程3400多节;四川汇聚一批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平台新增各类资源4000余个。

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各类地方平台的带动下,今年以来,教师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区域教育数字化应用逐步扩大。

山西省运城市以入选教育部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为契机,构建创客教育体系,探索智慧教育赋能区域教育时代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今的运城市中小学里,教师借助智慧教育平台重构课堂教学、拓展特色课程的案例屡见不鲜。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把作业管理、减负增效与深入推进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的技术优势,实现了作业的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

近年来,教育部加强统筹部署,“三通两平台”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教育部先后实施两轮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三个课堂”应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入推进,今年7月至8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暑期教师研修”专题首次上线便为1300余万名教师提供了研修服务,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

“一年来,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取得了若干标志性成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主任钟柏昌说,“教育新基建持续发力,初步打造了坚如磐石的‘数字底座’。教育资源和用户暴增,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此外,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有组织扩张,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教育数字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制高点。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共同任务。

风好正是扬帆时。深入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能,必将为全面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30日第1版 版名:要闻



【延伸阅读】

引领航向

党的二十大锚定教育发展新方位

发布时间:2022-12-27作者:石国亮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事 件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是2022年最重大的事件,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10月底,教育部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就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关工作作出系列部署。各地各校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推动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更高视角、更大格局统筹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三项工作,凸显了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分量之重。这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一词,表明教育在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也体现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紧迫性。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率先建成教育强国。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逻辑来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摆在首位。不论是科技的创新突破,还是人才的培养造就,都需要优质教育涵养源头活水,都需要教育提供基础性支撑,教育强国是全面实现其他各项强国目标的人力资源基础。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征程上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有着更高的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研究新形势,顺应新期盼,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部署。这些新部署,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必将有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关键之年。要锚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以实干笃行开好新局。

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开启新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对于党的二十大部署的每一项任务,都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找准确,把对策搞对头。

在把握根本任务中开启新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准确完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穿融入各门思政课,加快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抓好大事中开启新局。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中的两件大事。更好发挥教育对现代化的人才支撑作用,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每一所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教好每一个学生。要将教育改革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从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教育公平的成色,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促改革中开启新局。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挥关键领域改革的作用,增加教材建设和管理、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等新的着力方向,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动力。

在推动数字化中开启新局。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的重大意义,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我国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显著优势。

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教育作为大事抓紧抓实抓好,各行各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形成人人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投身教育的生动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教育力量。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7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发布时间:2022-11-01作者:本报评论员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向世界郑重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阐释,形成了包括“五大特征”“九条本质要求”“五条重大原则”等在内的完整理论体系。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系统把握,在全面学习、全面理解、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政治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未来5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如何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必须要回答好的问题。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并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的时代责任。

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方向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引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政治保证。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通过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且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本质是全体人民人力资本水平持续提高。同时,人才又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列为专章,对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进行系统阐释,并作出战略部署。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把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的特殊意义、特殊价值、特殊战略,通过实现教育现代化,对全体人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进而提高全体人民教育水平、发展能力、综合素养等,通过实现教育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方位积极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的战略需求,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有自己的特质,教育强国建设要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和内涵的要求,方能更好支撑其发展。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传承历史特色、彰显民族本色,加快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以全面提升民众的生态文明素养,让学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发挥教育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培育学生的人类文明共同体意识,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新时代书写期许与辉煌,新征程充满光荣和梦想。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昂扬振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谱写更加绚丽的教育华章。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01日第1版 版名:要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发布时间:2022-12-22作者:张力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全面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论·教育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作出新的重要部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总结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人民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新的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对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教育事业作出的总体要求,对于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总结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新的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对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教育事业作出的总体要求,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对于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在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人民造福的理念,坚持为人民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主旨,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重心,确定教育事业的大政方针,顺应民意、深得民心、薪火相传。从积贫积弱、艰苦卓绝的境况起步,历经一个世纪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向民族复兴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和劳动者大军,教育普及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并在新时代实现历史性跨越。如今,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已度过70多个春秋,14亿多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显著提高,人口沉重压力迅速转化为人力资源巨大优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高瞻远瞩地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历史方位,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宏观目标。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有关会议和到各地考察期间,特别是从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到同年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再到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多次针对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作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作出新的重要部署,充分彰显了党的教育方针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更加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教育理论创新,集中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成为指引人民教育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毅前行的光辉灯塔。

教育的根本问题决定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四梁八柱”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确定的“培养什么人”的总体目标、“怎样培养人”的实践路径、“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宗旨,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人民教育事业“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干”的本质特征,既确定人民教育事业的“过河”目的,也指导选择“桥和船”的正确方式,全面系统地体现了党领导人民教育事业开拓进取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在探索符合基本国情的教育现代化的长期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经验,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赋予新时代新的使命,并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紧扣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明确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擘画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搭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四梁八柱”,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统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系列部署,将其置于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全局谋划,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线,实践好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从根本上看,就是要深刻领会和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着力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最新部署的各领域、各方面,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等方面不断开拓前进,不断夯实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的基础。

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全局

“举旗定向,扬帆远航。”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教育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教育必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总体上看,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业,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全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的变化。因为教育关系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所以教育成为需要多方深入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战略部署,全党全社会将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凝聚更高共识和强大合力。今后和更长时期,围绕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必须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既要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又要把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实践表明,家庭是人发育、成长、生存的首要基地,学校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主要平台,社会是人谋生发展、相互交往的基本环境,三者构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链环。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就是要求学校系统、家庭家长、社区社会及网络、媒体等各方加强沟通、密切合作、协调行动,以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氛围、社会风气巩固立德树人成果,帮助所有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努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同时,还需要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更加重视对下一代言传身教、做好表率,使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征程中始终焕发着蓬勃生机活力。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2日第6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新闻链接】

优化定位拓新局——2022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回眸

2023 01/04 10:54: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表决通过并正式施行;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我国首次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的出台,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深化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筑牢了“四梁八柱”。时代大潮中,职业教育正乘势而上,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焕发勃勃生机。

明确职教定位,从“层次”向“类型”转变

“如果没有继续上学,我可能还在老家务农,无法看见大山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因为青岛海运职校与安顺民族职校结成对子,将船员培养作为合作方向,贵州小伙秦龙江得以学习航海捕捞专业知识。现在,他不仅能操控万吨巨轮航行海上,也成为家人的依靠。

回望2022年,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有序有效推进,越来越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

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标志着以立法方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为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了前进方向。

《意见》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接受职业教育成长成才的学子,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近年来,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中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多个省份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成为中高职毕业生深造的重要途径。2022年,中职毕业生有约七成选择升学;全国有本科层次职业院校32所;首届职业教育本科生顺利毕业,被授予学士学位。

——覆盖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和高等教育本科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初步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纵向贯通”的目标。《意见》指出,教育部门将“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完善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

职业院校学生拥有和普通院校学生平等的求学、就业与发展机会。破除了“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职业教育的定位更加清晰。

落实产教融合,转型升级步入新阶段

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实训室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李新海正专心致志研究汽车构造。还没毕业的他就已经被几家企业争相“预订”,而和他有一样情况的同学还有很多。

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

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应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在于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随着《意见》的落地,职教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的趋势来到了新关口。

目前,中职、高职院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国职业院校共开设1300多个专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启动实施,到2025年将有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与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我国职业教育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职教助力区域发展的好消息也接连传来。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举措,正在成为职教工作的亮点与重点。

在天津,部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成功打造海河教育园职教示范窗口,形成行业办学、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职继协同等经验做法。

在全国范围内,经过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积极推进,已认定了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各地培育了46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

国际交流更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紧密结合不可缺少的一环。2022年8月,我国举办了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以此为标志,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主场。

大会同期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形成“会、盟、赛、展”的国际交流合作新范式。

此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如期举办,倡议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变局;“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探讨通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继续推广“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不断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为合作国培养大批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长远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传播中国声音,也在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经验之下,助力产教融合更上一个台阶。

加强内涵建设,系统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2年,广州科教城迎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4600余名新生。从155间智慧教室到铺设4条城轨和高铁线路的实训基地,铁职院新校区项目总投资17.08亿元。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铁职院过去受制于办学场地限制,而广州科教城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学校硬件办学条件。

广州科教城的例子是一个缩影,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正在得到积极解决。2022年,国家在制度上、标准上、师资上,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平台。

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汇聚数字教育资源654万条,提供在线课程近两万门,覆盖600个职业教育专业,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

这一年,职业教育的制度化全面加强,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教育部修订发布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也基本完成;根据新时代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教育部修订通过《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这些标准一方面为规范职业教育办学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和标准保障,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类型教育的内涵。

这一年,国家部署实施了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为办好类型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80%以上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到2025年底达标比例提高到90%以上,明确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的目标任务,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真正落实职普地位同等重要。

这一年,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从师资队伍建设层面更好支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启动“双师型”教师分级认定工作。

这一年,职业教育各项赛事和活动如火如荼举行,对提升育人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持续开展;教育部等十部门组织开展了15项全国性活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常规活动和本地特色活动;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评选等影响力广泛的活动,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回顾2022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越来越突出,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之重前所未有。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注与关怀下,职业教育战线正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共同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奋斗!(见习记者 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