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新型工业化澎湃动能 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工业场景融合发展论坛暨新华网思客会”在沈阳举行
2025-09-07 20:16:1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9月7日电(向思敏 徐曼曼)由新华网主办的“人工智能+工业场景融合发展论坛暨新华网思客会”于9月7日在辽宁沈阳举行。此次活动作为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来自政产学研用融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围绕人工智能如何全面深入赋能新型工业化,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议题展开探讨,奋力书写工业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AI赋能绘新章 激活新型工业化新动能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专家学者从技术创新、产业实践、生态构建等维度,分享人工智能与工业融合的深刻思考与实践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作主旨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以《从两个视角看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为题,系统阐述我国智能制造发展阶段目标与核心路径,提出“全过程”与“全链条”双维度突破,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迈进。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张峻屹作主旨演讲。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张峻屹则跨界提出“基于城市免疫学的城镇化病理解析与治理”理念。他指出,可将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适应、记忆等机制类比应用于城市与工业系统,通过“关键依赖性”“规避性”“协调性”等九大原则,构建城市与工业场景的风险抵御与动态适应体系。该理念为低空经济、地下物流、交能融合等工业场景的安全运营与智能治理提供了全新方法论。
清华大学至善书院院长、社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汤珂作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至善书院院长、社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汤珂聚焦“可信数据空间赋能人工智能价值释放”,直击当前工业AI发展的核心瓶颈——数据流通与安全的矛盾。他强调,可信数据空间通过隐私计算、智能合约等技术,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使用可控可追溯”,既能打破工业领域“信息孤岛”,又能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为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工业数据价值、实现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副院长张洪海作主旨演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副院长张洪海在题为《城市空中交通体系建设的实战探索》的主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城市空中交通体系建设的需求、架构、路径与实践。他强调,低空经济的发展正迈入一个由数据驱动、AI赋能的全新阶段,应视其为一个由数据驱动的智能生态系统。依托高端的航空器制造、融合5G-A和感知数字基础设施、由AI赋能的智能运行保障及数据驱动的创新数据运营四大板块,以丰富的应用场景为牵引,配合灵活的资本与创新机制,最终实现大众化、常态化、差异化和商业化的目标,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数智聚力启新程 构筑产业升级新载体
会议期间,新华网与沈阳市皇姑区达成重要合作,新华网总裁申江婴与沈阳市皇姑区委副书记、区长牛群,共同启动“人工智能概念验证与智算服务中心”。
近年来,沈阳市皇姑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聚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目前,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一期已正式开园,二期建设正紧锣密鼓推进,沈阳火山AI数据产业生态基地也在全速发展,区域内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聚势成峰”的良好发展态势。
作为“技术-场景-产业”的链接枢纽,此次双方启动“人工智能概念验证与智算服务中心”合作,将推动更多AI创新技术在工业场景中落地见效,为东北工业振兴提供技术赋能与服务支撑,进一步完善区域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助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联盟筹备发布。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但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对个人隐私、企业利益乃至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为破解这一难题、促进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领域协同共治,论坛现场,新华网未来研究院院长、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个人隐私保护专委会副主任杨溟,中国信息协会数据要素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潘菲,江苏天闳低空数字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安,北京市律师协会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领域专委会委员位艳玲,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副秘书长江翔宇,百环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文道全,北京零重空间技术公司CEO张北,元聚变(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孙峻峰,富事高(上海)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薛立琦,共同筹备发布“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联盟”。
据了解,该联盟将基于促进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领域的协同共治,推动法律法规落地,提升社会公众的数据保护意识,致力于协同开展政策与标准研究、技术交流、普法宣传、能力培训以及最佳实践推广。通过建立共同体机制,联盟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共同应对数据安全挑战,构建健康、可信的数据利用环境,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多方协同拓新路 探索AI+工业融合新路径
当技术突破与工业需求持续共振,一个更具韧性与创造力的新型工业化路径将渐次成型。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吴张建作专题演讲。
制造业是人工智能的主战场。通过在制造业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也实现迭代升级,形成双向赋能。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吴张建作了题为《“智能建造”数智化关键技术和应用实践》的专题演讲,系统解读了智能建造的核心内涵、关键技术与实践路径。他指出,智能建造并非单一技术应用,而是以数据为核心、技术为驱动、工业化为基础的系统性变革。行业需借鉴工业制造规模化生产思维,打造“像造汽车一样建工程”的范式,通过平台化整合经验与工具,最终实现“透明工地”“智慧工地”的全面落地,让智能建造成为推动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冷祥彪作专题演讲。
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工业场景中都能看到AI的身影。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冷祥彪作了题为《南方电网全面推进机械化施工建设管理研究与实践》的专题演讲。他指出,南方电网公司全面推进工程机械化施工,将机械化施工视为实现基建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以构建机械化施工“143”建设体系为抓手,通过顶层设计与多方协同,在运行体系、组织架构、标准制度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涌现出一大批示范点、示范工程,为基建领域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有力推进了机械化施工向纵深发展。
“AI+具身智能:工业场景升级赋能路径与重塑产业生态”圆桌对话现场。
当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中国工业互联网在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中迎来跨越式发展,但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仍面临技术适配难、数据安全风险高、行业标准不统一、转型成本控制难等痛点,亟需“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破局。第一场圆桌对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主持,围绕“AI+具身智能:工业场景升级赋能路径与重塑产业生态”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胡强,鞍钢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与信息化部副总经理徐鑫,深圳前海粤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轮值董事长史伟琦,广州市斯睿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贾春英,北京珞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孔令武,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AI+解决方案团队总监韩屹,通智人工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刘作鹏参与对话。
嘉宾们紧扣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现实需求展开层层深入的探讨。一方面,针对“AI技术如何精准匹配工业场景需求”这一问题,嘉宾们重点分析了具身智能等创新形态的应用价值,强调其凭感知、决策与执行一体化能力,可为工业全链条提供定制化赋能路径。另一方面,嘉宾们还从产业长远发展视角出发,探讨AI对产业生态的重塑作用:不仅将推动产业链分工向更精细化、高效化方向升级,更将重构市场竞争格局,促使企业从“单点竞争”转向“生态协同”,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数智化背景下的跨界赋能与场景创新”圆桌对话现场。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带来的新风险与挑战,“安全可靠”也成为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第二场圆桌对话由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沈国华主持,围绕“数智化背景下的跨界赋能与场景创新”展开讨论。
中国信息协会数据要素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潘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副院长张洪海,百度AI技术生态副总经理周奇,清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张英伟,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副秘书长江翔宇,北京零重空间CEO张北,元聚变(上海)科技CEO孙峻峰,北京市律师协会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领域专委会委员位艳玲参与对话。
嘉宾们提出,跨界融合需建立安全合规的数据共享机制,通过“信息孤岛打通”与“隐私泄露防范”并行,同时培养“技术+产业+法律”复合型人才,优化组织架构以适配跨界需求。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人工智能成为重塑生产方式、提升产业链韧性、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此次论坛勾勒出技术落地场景、产业升级路径与价值创造方向,凝聚共识碰撞思想,助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迈进。新华网思客智库作为媒体型智库平台,以“发现思想力 成就影响力”为宗旨,建设高端专家库,生产与传播有深度的原创内容、有品质的智库报告,服务公共决策,为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供智力支撑,为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注入思想动能。
“向新”“向智”进阶提速——从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看数智赋能制造升级
2025 09/08 17:54:18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沈阳9月8日电 题:“向新”“向智”进阶提速——从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看数智赋能制造升级
新华社记者白涌泉、洪可润、武江民
数字设施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建成运营、未来产业悄然布局……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9月8日在沈阳顺利闭幕。连日来,记者在大会采访发现,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正持续助力我国制造业“向新”“向智”进阶提速。
数字与实体加速融合
中国联通展台工业巡查机器人挥摆着机械臂、国网电力电碳表上碳排放数据实时跳动、新松公司“松羿”机器人快速穿梭……记者走进大会展区发现,丰富多样的展品与体验,让工业互联不再是抽象的技术概念,而是“指尖可触的操作”“肉眼可见的效率”。
将冰冷的设备数据转化为火热的生产力,将生产要素互联互通,为工业生产装上“智慧大脑”……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在沈阳飞图画笔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台,记者亲身体验了AI设计平台的高效与创意。工作人员引导记者输入“迷彩”“叶子”等关键词,不过数秒,系统便生成多款丝巾花型设计方案。记者选择其中一款进行微调和细节优化,最终生成一张可直接用于生产的原创花型图。
就在记者在大会上体验AI设计时,有着“泳装之都”之称的辽宁葫芦岛兴城市,一些企业正在通过上述平台辅助设计泳装花型。企业人员无需专业设计背景,通过参考图片输入想法,就可获得原创花型设计,设计门槛大大降低。
工业互联网正通过串联起工单、物料、计划等数据,打通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的“数据孤岛”。
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建成5G基站459.8万个,千兆网络能力端口超过3053万个,实现了“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
此外,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工业生产线上形成多维度赋能格局,正打造出多个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多向发力 工业互联得以加速成势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千行百业、融入万千场景,是什么在推动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走进大会现场和生产一线,答案逐渐清晰。
——新技术加速融合,工业互联更高效。在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展馆内,各参展企业的负责人穿梭于各个展位之间,“串门”取经、洽谈合作。
一些参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蓬勃发展,技术创新融合已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抓手。
——政策精准赋能,产业升级有路径。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同频共振。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地也依托优势,抢先布局市场。
浙江省推出“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加速推动大模型技术深入千行百业;广东省依托广深两大国家级超算中心,构建“算力+产业”融合生态;辽宁省成立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实验室群,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需求不断迸发,应用场景竞相涌现。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已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2024年核心产业规模超1.5万亿元。
“量”的增长背后,是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长期关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中粮集团养殖业务吉林区域负责人储德胜说,中粮已在吉林落地“AI+养殖”数智化运营,智能化饲喂器、巡检机器人等设备精准监测猪群体重、采食量等关键数据,实现精准饲养。
共创全球工业智能未来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记者在本届大会采访时,与会嘉宾认为,意见的出台为新时期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方向。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说,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开展“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行动,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正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增长、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
“人工智能将推动数字世界和实体世界深度融合,以此来助推工业进一步发展。”首次参加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的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创始人皮埃罗·斯加鲁菲说。
与此同时,培养既懂工业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加速工业互联规模化的关键因素。
“一直以来,我们与高校开展多方合作,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技术共研、项目共建等合作,与武汉理工大学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目前已培养超过700名专业人才。”参会的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爱斌介绍,“这些学生既学习机械工程、能源动力,也学习数据科学,毕业后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非常抢手。”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一个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工业新时代正在到来。”软通动力集团高级副总裁吴江说。
【延伸阅读】
人工智能点亮精彩未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扫描
2025 09/09 09:00:00 来源:新华网
9月5日至8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新华网重庆9月9日电(邵以南)AI大模型加持下,智能驾驶、智慧座舱、智控底盘精准协同,带来“人车合一”的驾控体验;
人形机器人自主“丝滑”换电,解决工业级连续作业难题;
低空飞行器串联低空经济生态,在物流、应急、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
置身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人工智能+”触手可及。
9月5日至8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聚焦“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主题,吸引600余家中外企业参展,集中展示3000余项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呈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美好场景。
放眼全球,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换句话说,能够洞察人工智能战略意义并付诸实践的国家或城市,往往就有了综合实力跃升的关键支点。
探访本次智博会不难发现,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各地,正通过创新与应用的螺旋式互动,推动人工智能从技术工具升级为重构生产要素、重塑产业范式、重组价值链条的核心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智能基座。
9月6日,工作人员为参观者演示新型智能座舱的使用方法。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AI加速“上车”
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N6馆,长安汽车展示的天枢智能平台基于国产多模态大模型,让汽车从交通工具升级为具备感知、思考与进化能力的“移动智能体”,实现更人性化的交互功能。
作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重庆,汽车是最重要的产品。
近年来,重庆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推进智能与制造深度融合的先行范例,按照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共建生态的思路,建立起10多家整车企业、3大系统、12大总成、56个部件全覆盖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如今,汽车已成为多项智能化技术的终端载体。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82.6%。
本次智博会不仅吸引全球20家主要整车企业参展,还汇聚了108家汽车零部件及生态链企业。每一个展台背后,都隐藏着可能定义智能制造和下一代汽车的核心技术。
这是9月5日在智博会现场拍摄的汽车AI视觉质检系统。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我们应用在赛力斯超级工厂生产线的‘光+AI’视觉质检系统,是国内首个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全链条的AI视觉产品,已累计服务超过30万台汽车的生产制造。”
中科摇橹船创始人郑道勤说,公司参展的“汽车AI视觉质检全流程解决方案”,可在30秒内完成一台整车上万个零部件检测,为制造业降本增效。
在像航科技展台,一块无介质全息标准模组,在空中投射出立体、清晰的全息影像。神奇的是,当你的手指“戳”向悬浮在空中的图标时,系统竟能实时响应。这种“空中触摸”交互方式,彻底打破了物理屏幕的束缚,为未来的座舱设计打开了想象空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全球汽车产业竞争已从单一技术比拼升级为生态体系与集群实力的较量,产业集群是生态繁荣的核心载体。
9月5日,观众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现场体验载人飞行器。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新赛道孕育新场景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托举新兴产业成势。
低空经济整合多项前沿智能科技,前景备受期待。本次智博会设置了低空经济专区,形态不一的飞行器令人眼花缭乱。
德国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商Volocopter,带来了自己的招牌产品VoloCity。这是全球首款EASA认证的电动空中出租车,通过载人或无人飞行,连接火车站、机场等关键交通枢纽,打造更加流畅、快捷、便利的城市出行体验。
新赛道孕育新场景,彰显“智能温度”。
乐聚机器人的展台上有一个围网区域,里面是两个正在工作的人形机器人:一个站在传动带前,将旁边的物品放上去;另一个则在货架和运输车之间来回搬运盒子。
这是“人形机器人+”工业制造场景解决方案,也就是用机器人替代一部分物料的人工搬运、分拣工作。该公司还提供了“人形机器人+”家庭服务场景解决方案,可以让机器人从事垃圾处理、食物运送、整理收纳等工作。
9月7日,观众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现场观看人形机器人搬运物品。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支持人工智能在产业、消费、民生等重点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本次智博会,诞生自重庆等地的100余项行业新标准、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集中首发,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近年来,重庆以‘AI+’应用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具有区域引领力、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新高地。”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主任王志杰表示。
在“AI+制造”上,重庆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成178个市级先进级智能工厂、980个市级数字化车间。
在“AI +农业”上,上线运行荣昌生猪、巫山脆李、忠县柑橘、等一批“产业大脑”,建成10个未来农场。
在“AI +城市治理”上,当地深入推进“数字重庆”建设,三级治理中心集成数字化履职能力,城市运行各项指标一目了然、一屏掌控、一键调度。
9月5日,观众在智博会现场体验新能源汽车。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形成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生态
本次智博会上,“生态”一词被频繁提及。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在2024年已接近6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背后,“生态共振”的底色清晰可见。
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人工智能步入以大模型开发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我们预测,未来大模型的趋势将聚焦于‘AI+终端’,特别是人、车、家三大终端的深度融合。”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说。
优质的模型离不开数据“投喂”。博览会上,2025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先行先试工作(重庆)与可信数据空间国家创新发展试点(重庆)项目正式启动,率先瞄准城市治理、汽车、摩托车、医保、低空经济等领域。
“比如汽车产业搞研发,主机厂、零部件厂、检测机构等都积累了大量数据。”中国汽研总监抄佩佩说,过去,各自的数据可能不准、不全,互联互通效率不高。而有了可信数据空间,车企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就能把数据放在里面安全流通,形成高质量的数据集,促进研发效率提升。
9月5日,观众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观看人形机器人拳击比赛。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足球比赛笑点十足、近身搏击“拳拳到肉”……人形机器人“十八般武艺”引爆博览会气氛。具身智能更“聪明”的背后,是智能芯片、线性关节、视觉感知等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
以重庆为例,当地将数智科技纳入全市“416”科技创新布局,组织实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核心软件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软江图灵以神经形态硬件仿真为核心,成功开发类脑芯片APU,模拟神经电路结构和脉冲神经网络,并利用神经脉冲计算原理形成新型物理模式,实现非结构化信息的高效处理。
“如今的重庆,已形成涵盖AI研发、算法设计、算力服务、硬件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生态,全市人工智能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王志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