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年辉煌  /  正文

百年辉煌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 || 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发布时间 : 2025-09-02 09:07:00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之人民必胜

2025-08-26 10:13:12 来源:新华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之人民必胜”艺术展

2025年8月26日 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



抗战影像记忆丨延安!延安!

2025-07-01 15:17:52 来源:新华社

  1938年,武汉。

  一个星光暗淡的夜晚,摄影家吴印咸乘车来到汉口郊外,在一条偏僻的马路边停下。

  不久,路口驶来另一辆汽车,车上跳下来一位外国人,将摄影机和电影胶片交到吴印咸的手上,并用不太熟练的中国话低声说了一句“延安!延安!”。

  此时,武汉尚未沦陷,但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盯梢,双方没有过多交谈,就在夜幕中匆匆分手,彼此竟都没有看清对方的面容。

  这名外国人,就是因国民党当局阻挠而未能前往延安拍摄的荷兰著名电影艺术家尤里斯·伊文思。后来,吴印咸携带着伊文思赠送的摄影机和胶片抵达延安,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所在”。这位原本不打算久待延安的摄影家,后来却不想离开了。 

  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和抗日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奔赴延安寻求救国真理和道路。

  抗战时期的延安,是作家丁玲眼中的“乐园”,是诗人何其芳笔下“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更是无数年轻人心里的“圣城”。

  中国共产党高擎抗日救国大旗,让仁人志士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千百万爱国知识青年拼死奔赴。“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到延安去”的呐喊响彻云霄。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

  《黄河大合唱》主创者之一光未然,行军途中不慎坠马,躺在担架上随队700余里来到延安。作家魏巍在奔赴延安的路上曾三次被关押,每次设法逃出后继续前行。诗人艾青更是经历了47次盘查才最终抵达陕甘宁边区。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富有韵律的词句,生动地描绘出抗战时期的延安盛景。  

  1938年,抗大学生在延安城边进行军事训练。 石少华 摄

  1939年,冼星海指挥鲁艺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新华社发(延安文艺纪念馆供图)

  1937年1月,走过万里长征的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同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驳斥了“亡国论”“速胜论”,系统阐明抗日持久战方针,坚定了国人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信心。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制胜法宝。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

炼钢厂(1942年,延安)。 吴印咸 摄

制药厂(1943年,延安)。 吴印咸 摄

纺纱厂(1942年,延安)。吴印咸 摄

1942年,延安女干部在纺线。 郑景康 摄

延安人民选举边区参议员。程铁 摄

  在延安这片红色热土上,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并孕育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

  让我们在老舍《剑北篇》雄壮的诗句里,再次感受抗战时期的延安魅力吧!

  “听,抗战的歌声依然未断,

  在新开的窑洞,在山田溪水之间,

  壮烈的歌声,声声是抗战,

  一直,一直延到大河两岸!

  ……

  唱着,我们开山,

  唱着,我们开田,

  唱着,我们耕田,

  唱着,我们抗战,抗战,抗战!”

  主笔:刘金海

  编辑:徐金泉、张铖、方欣

  视觉:胡秋思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


抗战影像记忆|毕业上前线

2025-08-28 19:56:52 来源:新华社

  陕北公学开学典礼。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1937年11月1日,延安城东,清凉山下。

  距离延安飞机场不远的一处平房外,不时响起嘹亮的歌声。一群身穿灰蓝色制服的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着一场期盼已久的开学典礼。

  在这次开学典礼上,陕北公学正式宣告成立。不同于如今先开学再上课的普遍做法,这所创办于战火中的学校举办开学典礼那一天,距离学生们开学授课,已经过去足足两个月。

  延安陕北公学礼堂。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为拯救民族于危难,广大青年突破重重阻隔,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一所抗大已不能满足需要。

  为了把大批爱国青年培养成为优秀的抗战干部,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新的学校——陕北公学,由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张云逸、成仿吾等人筹办,成仿吾任陕北公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同年8月,陕北公学开始招收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侨青年入学,9月1日正式编班上课。最初的学员来自四面八方: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有工人,也有农民;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有红军,也有国民党统治区的干部;有十几岁的青年,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

  1938年,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给学生讲课。徐肖冰 摄

  陕北公学老师在露天教室给学生讲课。

  陕北公学在办学的近四年间,始终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在繁重的工作中,时常对学校的任务、办学方针等关键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1937年10月19日,陕北公学举行大会,隆重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当日,毛泽东同志首次到校讲话,开头第一句话就点出了陕北公学的任务:“培养抗日先锋队”。

  何谓“先锋”?

  答案就在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的题词当中。

  1937年10月23日,陕北公学开学典礼前一周,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写下了著名的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陕北公学学生在室外阅读。徐肖冰 摄

  陕北公学举行军事演习。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正是在党中央的关心指导下,陕北公学培育出无数优秀学子,他们高唱着成仿吾校长作词的《毕业上前线》,将革命的火种撒向全国,燃起全民族抗战的熊熊烈火。

  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的陕北公学毕业证书。中共一大纪念馆供图

  陕北公学先后培养出一万多名各方面的革命干部,为团结各个阶层共同抗日,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毛泽东同志对陕北公学作出了这样的高度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1951年,工程技术人员在中国人民大学建设工地测量。丁一 摄

  新建成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宿舍楼(1952年8月摄)。张瑞华 摄

  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原创话剧《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国人民大学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民大学《人间词话》品读课程现场。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青春向党,不负人民。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将全面正式投入使用。这所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人民大学,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昂首阔步,砥砺前行。

  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主笔:刘金海、方欣

  记者:刘颖、任超

  编辑:张铖

  视觉:胡秋思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


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丨回国!用热血守护“抗战生命线”

2025-08-27 11:27:53 来源:新华社

  1939年8月,新加坡《南洋商报》刊载了一则特别的新闻:马来半岛各地华侨为即将回国服务的青年举行欢送会。欢送会后的合影定格了这批华侨青年曾经的风华:西装革履、领带整齐、发蜡锃亮……这是一群会吹口琴、能说英文、爱喝咖啡的青年,为了抗战胜利,他们毫不犹豫离开南洋,奔向被战火侵袭的祖国。

  照片前排右侧的青年叫张智源,他在欢送会上慷慨陈词、激昂演说,随后与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回国支援抗战。自此,他们有了新的称谓——“南侨机工”。

  1939年,张智源(前右)与蔴坡华侨青年在回国服务前合影。 新华社发

  2025年7月17日,张云鹏展示父亲张智源回国服务前和其他南侨机工的合影。

  张智源生于1912年,祖籍广东潮州,1937年到新加坡做棉布生意。“那时,父亲在生意场上比较得意,过着优渥的生活。”张智源之子张云鹏回忆起父亲回国前的境况。

  1938年,张智源在马来半岛装运椰子。 新华社发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沿海港口相继沦陷,西北公路、滇越铁路等陆路交通也被切断,国际运输濒临断绝。在悬岩绝壁和汹涌激流间,20万筑路民众用9个月徒手凿通滇缅公路——从云南昆明直抵缅甸。

  这条全长1000多公里的运输通道于1938年建成通车,成为运输军需物资、工业原料和人民生活用品的“生命线”。

  1938年,民众在建设滇缅公路(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路通了,但运输不畅——国内急缺熟悉汽车驾驶与维修的技术人员。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39年2月发布公告,征募懂驾驶、会修车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张智源看到公告后,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的一员

  先后有3200余名南侨机工放弃海外富足安逸的生活,远离家人,分批回国,支援抗战。张智源在回忆录里写道:“日军大举入侵我国,华侨机工虽然身居海外,但皆怀有赤子之心。”

 1939年,张智源(右)与族叔张金炳(左)在回国服务前与亲戚在蔴坡合影留念(翻拍照片)。 新华社发

  1939年,南侨机工在昆明潘家湾训练所接受军事训练(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一支特殊的抗日队伍。在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上开卡车,要抱着必死的决心

  滇缅公路山路崎岖,坡陡弯急,不少路段极为狭窄,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万丈深渊,车毁人亡。南侨机工出车时会带一个叫做“跳板”的厚木板,铺在狭窄路段,一个车轮在路面,另一个车轮在悬空的“跳板”上,方能顺利通过。


  每逢雨季,山洪、滑坡随时可能发生。张智源记录了1941年雨季的一场事故:“行至芒市途中,路边上侧突然塌方,当中一棵大树的主干不偏不歪地压在一辆车的驾驶室上……一位侨工驾驶员壮烈牺牲。”

  为了及时运送物资,南侨机工日夜兼程,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甚至就在车底睡觉。路途中还会经过险恶的“烟瘴之地”,很容易感染致命的恶性疟疾。

  滇缅公路破坏了日寇封锁中国的计划,日寇派出飞机反复空袭、轰炸,不少南侨机工就牺牲在炮火之中。

  南侨机工驾车行驶在滇缅公路“老虎嘴”路段(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张智源临危受命,与5位同事将一批抗战物资从瑞丽运至缅甸腊戍。沿途逃难的百姓看到他们逆向而行,纷纷惊呼:“你们不要命啦!”把物资安全送到目的地后,张智源察觉到形势危急,带领同事火速撤离。

  返程途中,身后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腊戍桥被炸毁。“要是父亲晚走一步,就再也回不来了。”张云鹏颤抖着讲起这段经历。

  南侨机工驾车行驶在滇缅公路上(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在滇缅公路运输的日子里,张智源曾收到过两封广东兄长的家书。第一封家书带着焦灼:“父病危,盼弟归见最后一面。”此时,张智源刚接到赴缅甸接收汽车的命令,重任在肩,他选择留下完成运送任务。第二封家书接踵而至:“父丧,弟务必归。”张智源把自己关在驾驶室里,泪水打湿了方向盘,再次选择坚守。

  张云鹏说:“自古忠孝难两全,这两封家书,是父亲最难做的选择。

 2025年7月17日,张云鹏端详儿时与父母、兄弟姐妹拍摄的全家福。

  1950年拍摄的张智源(前右二)和张云鹏(前左一)的全家福。 新华社发

  抗战结束后,张智源和妻子孩子定居昆明。他在滇缅公路上开展进出口贸易,成立安达进出口贸易行,吸纳南侨机工战友加入。“只要平安到达就是财富。”张云鹏说,“安达”二字承载着父亲对每一次出车的希冀。

  抗美援朝期间,张智源把刚进口的整车物资带车一起捐献给前线。他反复告诫子女:“无论何时何地,祖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没有国也就没有家。”

 1983年,张智源在办公室留影。 新华社发

  1984年拍摄的张智源(前排右三)、张云鹏(前排左二)的全家福。 新华社发

  20世纪80年代,受中国侨联、云南省侨办等委托,张智源开始寻找失联的南侨机工。经过不懈努力,他最终寻访到20多名战友。“父亲不顾年迈的身体,让我骑车带着他走街串巷,去了很多地方。”张云鹏回忆,父亲和战友相聚的那一刻,疲惫瞬间消失,聊着聊着眼里就噙满了泪水。

  1986年2月,张智源因病逝世,享年74岁。

  2025年7月17日,张云鹏在院子里翻阅南侨机工相关书籍。

  2025年7月17日,张云鹏在书房整理南侨机工相关资料。

  2025年7月18日,在昆明市博物馆南侨机工分馆,张云鹏(左)为参观的游客讲述南侨机工的故事。

  2007年,张云鹏退休后,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全身心投入南侨机工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他积极参加南侨机工纪念活动,还作为义务讲解员,向市民游客讲述南侨机工和祖国共患难的故事。

  “80多年过去了,这些故事依旧熠熠生辉。”张云鹏说,“能够把他们这种爱国奉献、勇于牺牲、无怨无悔的赤子之心宣传出去,传承下去,我觉得非常值得。”

  2025年7月18日,在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张云鹏(前)和妹妹张昆玉向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鞠躬。

  2025年7月18日,张云鹏(右)和妹妹张昆玉在昆明市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前默哀追思(无人机照片)。

  2025年7月18日,在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张云鹏凝视南侨机工英名录墙上父亲的名字。

  如今,怒江沿岸公路宽阔平整,险山之间大桥宏伟壮观;边境地区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繁盛,华侨在各地繁荣发展。

  从国内的云南、海南,到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南侨机工的纪念碑、纪念馆、历史文化社区等逐渐落成,人们到此表达哀思与崇高敬意。

 2017年7月7日,各界人士在云南省瑞丽市畹町镇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前唱国歌,祭奠先烈。

  2017年7月7日,游客在云南省瑞丽市畹町镇参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2022年11月2日,民众在昆明西山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前献花。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2025年8月14日,在刚揭幕的马来西亚吉隆坡南侨机工纪念馆内,一名老人观看南侨机工照片墙。 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据不完全统计,在滇缅公路沿线,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南侨机工献出了生命。1000多个日夜,平均每一天都有一位南侨机工倒下;10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平均每一公里都长眠着一位南侨机工的英灵。

  “舍身而不顾,毁家而不怨”,南侨机工用生命、鲜血与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书写了荡气回肠的一页。他们怀赤子之心、秉家国之念,在捍卫正义与和平、追求民族尊严与复兴的道路上,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份忠诚,穿越时空依然光芒不减。

  赤子功勋,民族忠魂——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

   统筹:宋为伟 韩芳

  记者:胡超 严勇 孙敏

  编辑:杜潇逸

  海报:刘琼 

  新华社摄影部 云南分社

  联合制作


抗战影像记忆|不远万里

2025-08-19 14:35:54 来源:新华社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这段耳熟能详的话,出自毛泽东同志撰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抗日战争并为之献身的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 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医生。

  白求恩是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890年3月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1938年5月,白求恩率领医疗队东渡黄河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8年,白求恩来到中国革命根据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其牺牲精神、工作热忱和专业素养,均称模范。

  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医院为准备出院的八路军伤病员检查身体。沙飞 摄

  白求恩在晋察冀抗日前沿阵地抢救担架上的八路军伤员。吴印咸 摄

  白求恩给小战士治病。沙飞 摄

  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抗日战争前线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沙飞 摄

  在中国,白求恩是最为家喻户晓的加拿大人之一。他曾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位加拿大共产党员,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白求恩与八路军哨兵。沙飞 摄

  1939年,摄影家吴印咸随“延安电影团”(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到晋察冀采访。同年底,日军集中兵力对冀西抗日根据地发动冬季大扫荡。在这期间,白求恩率队救治伤员,把手术站设在孙家庄村边的小庙里,吴印咸也正好跟随其中。

  这座山神庙位于孙家庄村北的山坡上,前梁高不过1.8米、宽3.2米,里面不足10平方米。手术台是用两个药驮子上面架了一块门板搭成的。白求恩身穿灰土布军装,挽着袖子,裸露着双臂,腰间系着一条白围裙,脚穿露趾草鞋,在这张简陋的手术台前为伤员做手术。

  当白求恩弯着腰,聚精会神地为一名重伤战士做缝合手术时,吴印咸举起照相机,将白求恩救死扶伤、忘我工作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中国人民心中。 

  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涞源县临时手术室里为伤员做手术。吴印咸 摄

  不幸的是,在孙家庄抢救伤员期间,白求恩的手指被割伤,几天后在做手术时伤口感染,经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清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临终前,白求恩躺在土炕上,给聂荣臻同志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留下最后的遗言:“我今天觉得非常不好——也许就要和你们永别了……我在这里十分愉快,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贡献……最近两年是我生平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

  在遗言中,他还在牵挂着前线的伤员,惦念着今后的卫生工作:“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专为患疟疾病者和极大多数贫血病患者。千万别再往保定、平、津一带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比沪、港贵两倍……”

  观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2025年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白求恩大夫逝世后,晋察冀边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939年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题写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下《学习白求恩》(后改为《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主笔:刘金海

  编辑:张铖、方欣

  视觉:胡秋思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


抗战影像记忆|正义的审判

2025-05-17 14:51:48 来源:新华社

  1956年6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首次开庭,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审判了36名日本侵华战犯。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由中国人担任审判官,独立地审判外国侵略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1956年6月9日起在沈阳开庭审判铃木启久等日本战犯。图为被告人进入法庭。新华社发

  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黑龙江街77号,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以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为主题的陈列馆,2014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列馆通过复原陈列和史实陈列有机结合,全面展示了1956年6月9日至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公审36名日本战犯的历史。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于1956年6月9日至19日在沈阳对日本战犯铃木启久等8人进行了审判。图为审判时的情形。新华社发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于1956年6月9日至19日在沈阳对日本战犯铃木启久等8人进行了审判。图为宣判时的被告人。新华社发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审判了两案,一案是在1956年6月9日到6月19日,对日本陆军第117师团中将师团长铃木启久等8名日本军职战犯进行公审;第二案是在1956年的7月1日到7月20日,对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长官武部六藏等28名日本战犯进行公审。

  1956年7月1日至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审判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长官武部六藏等28名日本战犯。这是日本战犯西永彰治受审情形。新华社记者 于肇 摄

  这是1956年,在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的战争犯罪分子过程中,辩护律师会见被告人柏叶勇一(右)。新华社记者 邹健东 摄

  法庭旧址陈列馆内的大屏幕上,不间断播放着当年审判日本战犯的原始录像,见证着那段历史——当证人们袒露着日军杀戮时留下的伤疤,声泪俱下地控诉战犯罪行时,每一个战犯认罪,有的甚至扑通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地请求严惩自己。

 这是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拍摄的复原后的审判现场(2025年5月15日摄)。

 沈阳市宁山路小学的学生们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参观(2025年5月15日摄)。

 学生们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参观(2025年5月15日摄)。

  审判结束之后,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又对其他在押的职务低、罪行轻、改造表现好的下级官兵,做出了免予起诉的决定。被宽大处理释放回国的日本战犯回国组建了“中国归还者联络会”,以“贡献于和平与日中友好”为宗旨,促进中日友好。

  沈阳市宁山路小学的学生们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参观(2025年5月15日摄)。

  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的外景(2025年5月15日摄)。

  这次审判,是对日本侵略罪行的清算,是对和平与正义的捍卫。

  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审判,更是对未来的警示,警醒世人铭记战争的惨痛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记者:李钢

  编辑:章磊、刘金海、张铖、方欣

  视觉:胡秋思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