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械臂”到“聪明脑” 人形机器人加速跑进量产元年
2025-03-07 09:53:2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在数据采集员操作手柄的指挥下,一排排机器人学习各种技能:端茶倒水,熨衣服,用吸尘器清扫地面,整理超市货架;在滨江步道,机器人迈开腿脚跑步,不仅稳当还能灵活避开行人;在医院诊室,外骨骼机器人帮助偏瘫的老人重新站立行走……
未来已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迭代赋能,机器人不仅具备了更灵巧的身体,还武装了更聪明的大脑。人形机器人加速跑向量产元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花5万元买一台人形机器人帮你做家务,将不再是幻想。
“超级工厂”体验“具身智能”
走进上海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一期工厂,一台台机器人正被有序组装、调试、下线,年产能达数千台,订单还在不断增长。
在4000平方米的智元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搭建的餐厅、奶茶店、家居等日常生活场景中,上百名数据采集员头戴VR眼镜、手持操作手柄,“手把手”教机器人做家务——叠衣服、收拾碗筷、倒茶、送餐、清理桌子、超市收银……
从“具身”到“智能”,机器人有如踏上取经路,要通过重重关卡。
“就像人有200多块骨骼一样,智元人形机器人A2,全身有400多个零部件。在整机测试前,每台机器人要经历多个分项测试,比如单腿负重30公斤的深蹲,就要进行2000次以上的测试,避免之后行走不稳或摔倒。”智元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说。
通过了制造关,还有训练关。首先是在程序设计下完成多样性任务,让机器人对物理世界有一个大体的“感知”,可以避开障碍物行走等,然后是专业训练,复刻真实应用场景如家居、商场、办公、餐饮等,让机器人在开放的环境里学会应对更复杂的任务。
比如在人类眼中极其简单的倒水这件事,机器人却可能需要学习数百次:会往杯子A里面倒水,也要会往杯子B里倒水,杯子被临时挪动了,或者光线变暗了,机器人都要做到应对自如,不会把水洒到外面。
日前,智元机器人开源海量规模的仿真数据集,涵盖家居、商超、办公、餐饮和工业5大类场景,以及180多种品类具体物品、12种核心技能。
“这是继去年12月百万真机数据集开源项目之后,我们在具身智能数据方面的又一开源行动。”姚卯青说,如同一个极其高效的虚拟练功房,仿真数据集能帮助机器人快速练就十八般武艺。
人人贡献数据,才能人人共享数据。姚卯青表示,在过去一年,具身智能领域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大规模机器人操作数据的作用功不可没。2025年公司将推出更多数据,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具身智能的创新,推进技术大众化,努力实现“人形机器人人人造”。
“千锤百链”夯实产业爆发基座
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引爆新一轮产业革命。
根据工信部2023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业内估算,截至2024年底全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已近百家,并有30余家企业宣布2025年开始商业化量产。
“全球机器人1/3产量在中国,中国机器人1/3产量在上海”,在人形机器人爆发“前夜”,上海深厚地积攒了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多类要素——技术、人才、供应链、政策等。
“上海的人才密度和国际化程度都很高,产业丰富而集中,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资源储备。同时,上海在供应链和应用场景上也拥有很大优势,人形机器人可以快速商业化并反哺研发和制造。”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曾翔说。
据悉,2015年成立的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从智能康复起家,目前已切入万亿级通用机器人赛道,以人形机器人为重点战略方向。2023年首次发布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已实现量产;经过一年多研发迭代后,去年发布第二代通用人形机器人GR-2,在银行导览、汽车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有了实验性应用。
“依托深厚的科研底蕴,高密度高质量的人才集群,高效配合的产业链协同,以及丰富多元的数据底座,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依然有望领跑人形机器人赛道。”姚卯青说。
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与之相关的灵巧手、大模型等,都是热门展位,吸引许多观众和业内人士交流。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在会上说:“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开发者的合作,将引发人形机器人的革命性变革。”
今年春节前,国地中心启用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集合了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目前,训练场每天能产生上万条数据,预计今年有望沉淀下1000万条数据,部分训练数据集将通过国地中心的OpenLoong开源社区开放共享,邀请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具身智能研发团队以及科研院所等持续完善,共同突破瓶颈。”江磊说。
值得一提的是,人形机器人开始走出国门,并与海外伙伴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今年初,智元计划在哈萨克斯坦建厂生产人形机器人。预计在合作框架下,智元将与哈萨克斯坦数字发展部合作推出一个“数据工厂”,用于训练机器人和机器人系统。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表示,在“十五五”规划中,上海将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建立与智能经济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系统推进智算、语料、场景、资本、人才等新型要素一体化布局,打造全链开源生态服务体系。
从工厂到客厅,机器人还需通过“升级考”
搭载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密度,进入更多领域、开辟更多赛道。多位专家认为,虽然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可期,但应用落地仍面临挑战,需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八项关键技术,尤其是解决居家养老问题,为时过早。
凭借在春晚扭秧歌“出圈”的宇树机器人目前已是一机难求。但宇树科技市场经理孙宝岩表示:“人人都希望马上能买一台机器人回家帮忙做家务,可是从目前来看,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还有一段路要走。希望大家再耐心等一等,以免美好期望与现实应用存在落差感。”
北京灵初智能科技首席执行官王启斌也坦言,相比机器人“脑袋”有开源这一“加速器”,“身体”的优化更需要时间和耐心,比如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高精度传感等技术,并非一蹴而就。
业内认为,类似于自动驾驶分级,人形机器人也分等级。为了更好地规范人形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需要在确保技术进步的同时兼顾安全、伦理与社会影响。去年,《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和《具身智能智能化发展阶段分级指南》团体标准在上海发布,按照具身智能、下肢运动、上肢作业、应用环境等作为分级要素,将人形机器人划分为L1至L4四个技术等级;按照感知、认知、决策、自主等核心能力作为分级要素,将智能化等级从基础到高级智能化水平划分为G1至G5五个阶段。
此外,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共建具身智能语料数据生态》倡议,并签订具身智能语料运营合作意向书。
“这不仅使我国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的各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准可依,还将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更加有序地开展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避免非良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说。
最近,上海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研究,推动类似技术测评、认证体系等平台的成立,开展对机器人本体、具身智能模型、应用场景落地等测评认证。依托现有训练场,打造国家级测评认证“考场”,推动人形机器人“持证上岗”。
出席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开幕式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工信部将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为广大开发者营造良好的开发环境,为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一是下好创新“先手棋”,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完善开源“生态圈”,构建先进的开源服务体系。三是打造应用“试验场”,加快技术产品落地赋能。四是筑牢人才“蓄水池”,激发全球开发者创新活力。五是融入国际“大舞台”,拓展全球交流合作空间。(记者王永前 姚玉洁 龚雯 孙青)
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
2025-03-07 09:47: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图为参观者近日在北京“机器人大世界”参观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进展示。 记者 鞠焕宗 摄
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配送服务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这些外观、动作更接近人类的人形机器人也频繁刷新着人们对科技的认知。
作为集成度高、涉及多种前沿技术的工业产品,人形机器人现在已经能做些什么?多久才能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未来广泛运用还需突破哪些瓶颈?
科技巨头热捧人形机器人
在运动跟踪系统的帮助下,随着工作人员抬起手臂,一个银黑相间的人形机器人也慢慢抬起右手,张开手掌接住一瓶矿泉水再握紧,将其递给旁边的工作人员后松手。整个过程流畅自然,宛若一名人类在与同伴互动。
这是记者在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看到的测试场景。该公司研发的“夸父”高动态人形机器人,重量约45公斤,身高约1.6米,步速最高达每小时5公里,快速连续跳跃高度超过20厘米,可通过开源鸿蒙操作系统实现多场景智联应用,已在科研教育、商业服务等领域得到逐步应用。
人形机器人又称类人机器人、仿生机器人,通常拥有头部、躯干、双臂双腿等类似于人类外形的特征,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和感知能力。
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球科技界的关注。美国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Figure AI的创始人和CEO布雷特·阿德科克就曾在社交媒体上为乐聚机器人点赞。
近年来,世界各国科技巨头持续加码人工智能与智能互联,人形机器人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与创新。在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包括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均展示了旗下人形机器人的最新进展,成为本届展会的核心亮点之一。
特斯拉开发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已经能够像人类一样走路,可以实现自然转弯等能力,并能够将鸡蛋精确地在左右手之间传递。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2025年,特斯拉将有几千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工作,正式商业化量产会在2026年开启。
据深圳新战略传媒有限公司产研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6月,全球人形机器人制造企业已超过160家,其中中国企业超过60家,占比37%,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制造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和日本分列二三位,占比分别为19%和11%。
目前,市场主流的人形机器人价格不菲,高的甚至超过50万元人民币。为了让更多的客户能感受到人形机器人的魅力,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市场营销负责人姚淇元说,公司坚持高性价比战略,推出的SE01人形机器人售价约为2万美元至3万美元,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目标客户,目前已经销售了上百台。
人形机器人能干什么
2024年1月,工信部等7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做强未来高端装备,突破人形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
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说,当人形机器人技术稳定后,“人干的事情它都能干,想象空间很大。”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说,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是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已在商用服务和工业制造场景得到初步应用,“优必选非常看好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领域继续落地应用。预计,人形机器人将来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每一个家庭的必需品。”
中泰证券的一份机器人行业专题报告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已在家庭服务、商场接待、柔性制造等多领域开展实验性应用。未来,机器人替代人工将始于智能制造的柔性生产环节。
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应用最大的意义,在于企业不需要为机械化改造产线。“我们发现,工厂场景中仍有大量环节依赖人工,无法用工业机器人解决。人形机器人可1:1适配现有生产线,不需要改造即可上岗。”冷晓琨说。
近似于人的机体和动能设计,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更容易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人形机器人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像人一样思考,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沟通交流、情感陪伴。
谭旻说,人形机器人在缓解人口老龄化危机方面具有显著潜力,尤其是在提供日常辅助、健康监测和情感陪伴等方面。“人形机器人既可以帮助老年人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任务,还能实时监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技术瓶颈仍有待突破
目前,人形机器人离大规模量产和应用仍有距离。在工厂、商超“聘请”人形机器人上岗工作,依然是时下“时髦”而非绝对“实惠”的选择。
比如在工厂环节,目前人形机器人还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只有少部分先进工厂开始探索在某些工作流程中使用。业内人士预计,人形机器人更多走进产线可能还需要三到五年,而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则需要更高的精确度和安全性,所需要的时间则会更长。
此外,如何攻克技术瓶颈并合理控制成本,成为人形机器人能否量产的关键。集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传感器、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高度复杂,还有不少核心技术亟待提升。目前,每家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呈现出高度的定制化倾向,缺乏真正通用的零部件,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在谈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时,谭旻认为“耐心资本”至关重要。他表示,人形机器人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其研发和商业化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创新。
业内普遍预计,2025年至2030年将是人形机器人从“概念验证”转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期。
姚淇元建议,加速人形机器人相关标准落地,不断开放应用场景,让人形机器人“先应用起来”。
冷晓琨认为:“相比国外,中国有着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助于人形机器人进行充分训练。期待政策、技术、需求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记者 马晓澄 洪泽华)
【延伸阅读】
青年与两会丨有“技”青年:人工智能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
2025-03-06 23:31:29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题:有“技”青年:人工智能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岳德亮、吴涛
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目前已超过2亿人。
从新能源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无人机等一系列高技术制造业,到“嫦娥”探月、“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等战略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处处可见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力量的支撑。
AI浪潮来袭,有“技”青年有兴奋也有困惑:AI究竟会带来一次技术赋能,还是会影响我们的就业机遇?
问题一:AI是否会加速引发就业变革?
随着DeepSeek震撼全球,《哪吒2》中AI赋能实现技术飞跃,青年人越来越感受到创新的力量。
“我的学生问我,人工智能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5日中午,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整形涂装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金龙在从人民大会堂返回驻地的路上与邻座代表分享了这个问题。
翻阅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杨金龙注意到“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在这部分反复圈画。“作为‘90后’青年教师,我很理解学生的兴奋与困惑,但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高端人才仍存在短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新职业、新岗位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拓。我对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首次突破1000万辆。“汽车的故障诊断、个性化调色等需要经验判断的环节,正是人类工匠的技术‘护城河’。”杨金龙认为,“千人千面”的创意实现,仍需依靠人的创造性。在一些操作上,机械功能精度也还与人手存在不小差距。
在“90后”全国人大代表、返乡新农人沈燕芬看来,善于使用工具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一次人类生产工具的飞跃。但越是强大的工具,越是需要强大的驾驭能力,“要驯服烈马,就需要高超的骑手”。“只要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持续提升自我,总能抓住技术革命的先机。”沈燕芬说。
问题二:AI是工具还是竞争对手?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表示,现代产业、现代制造业领域70%的人才来自职业教育的培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职业教育要跟产业完全融合在一起,人工智能是工具而非竞争对手。”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丁光宏表示,AI时代,技能人才要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性。
“好比用锄头和挖土机挖渠,效率不可同日而语。科技的不断进步会带来新的机遇,我们不必太过焦虑。”他保持乐观态度。
“未来,我们需要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融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说,在AI领域,人们常常关注研究算法的高端人才,但在AI产业链中,基础性的工作如数据清洗、数据标注等,同样需要大量经过专门训练的职业教育人才。
5日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中“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支持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表述令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林十分振奋。
他表示,AI正渗透到千行百业。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设计研发、机械加工等方面都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
当全球制造业经历“智能核聚变”,超2亿中国技能劳动者正站在变革潮头。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跃升,既需要科学家突破“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离不开技能人才实现“从1到100”的产业化落地。
问题三:如何塑造AI就业友好型社会?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的重大技术变革,都在消灭一些旧职业的同时,创造大量新行业、大批新就业。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内,全球职场将有新创造的工作岗位1.7亿个,被替代的工作岗位9200万个,就业机会净增7800万个。
“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人才核心素养,AI技能成为未来公民必备能力。”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介绍,自己今年带来的建议聚焦打造AI就业友好型社会。
如何加强人工智能新职业的规划与管理?刘庆峰建议,发展AI新岗位,打造AI就业友好型社会;加强AI新职业的规划与管理,鼓励高校、职校紧跟趋势,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加强AI技能培训,尤其要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免费培训机会。
“当智能设备成为‘新同事’,我们要做驾驭科技的新匠人。”杨金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