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深观察|增长之势:多维数据描绘经济活力图景
编者按: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经济参考报》即日起推出“中国经济深观察”系列报道,透过增长之势、调控之效、发展之质和创新之变四个视角观察全年经济运行情况,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从数据看发展。一个个宏观、微观以及不同领域不同维度的数据和指数,描绘出我国经济的全景图。站在2024年年末时点,透过这些数字,可以感知我国经济运行的韧性与活力,可以剖析经济发展的动能与趋势。 内需图景:政策激发市场潜力 多个维度数据显示,“两新”“两重”等政策助推之下,2024年以来,我国消费活力不断释放,投资呈现平稳增长。 消费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2723亿元,同比增长3.5%。 “2024年是消费市场从回补转向常态化稳定增长之年。伴随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消费增速虽有波动,但逐步企稳态势已经显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王微表示。 细看一些分项数据和指数,消费“主引擎”的亮点和活力得以彰显: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作用明显。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整体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 ——服务消费需求稳定释放。国家信息中心基于生活服务类电商平台用户消费订单数据构建的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2024年1至11月同比增长18.3%,有12个省区市增速超过20%。 ——从“户外经济”到“冰雪经济”,消费新业态、新增长点凸显。国家信息中心地理兴趣点(POI)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露营场所数量较去年增长46.5%。11月以来,去哪儿平台上全国冰雪相关景区预订量同比2023年同期增长三成。 投资方面的数据则显示,尽管房地产投资有所下降,但是在“两重”建设和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发力显效下,2024年以来投资增长总体保持平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连续4个月保持基本稳定。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3%,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另据树根互联提供的“挖掘机指数”,11月,全国工程机械开工率为51.72%。其中有5个省综合开工率连续4个月走高,更有3个省连续5个月走高。 外贸图景:质升量稳积蓄动能 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79万亿元,同比增长4.9%;截至11月,我国货物贸易月度进出口连续8个月保持增长……2024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整体质升量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表示,2024年以来,面对诸多严峻挑战,在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支持下,前11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势良好,表现好于世界总体水平。 多个高频数据也从其他侧面展现了外贸活力。保税区的人流量涨跌是反映贸易活跃度的重要指标,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保税区人流热度指数同比增长3.9%,市场活力总体好于2023年。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交通运输物流业销售收入中,与外贸相关的远洋货物运输、货物运输代理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6%和26.9%。 在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外贸新动能不断积蓄的趋势也不断延续。 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等已成为拉动增长的新动能。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2.13万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1.88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上海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浦东机场口岸共监管跨境电商直购出口商品4.76亿票,货值达716.62亿元,跨境电商直购出口单量同比增长20.2%。 遍布全球的贸易伙伴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截至2024年11月15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今年以来已开行超1.7万列,同比增长11%。中欧班列,已经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贸易伙伴深化合作的生动注脚。 动力图景:企业向“新”持续发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研发强度、专利转化率等多个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创新持续活跃,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研发强度”是企业创新投入的直接体现。“202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2024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费用1.81万亿元,同口径增长14.89%,研发强度创下1.90%的新高,也是2002年以来的最高值;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10万亿元,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前三季度研发强度分别为4.74%、9.94%、4.73%;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也显示,2024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7%,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2.6倍。 专利持有情况则是观察企业创新能力的另一重要指标。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所占比重达到73.5%,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其中相当多的专利都来自中小企业。同时,2024年我国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5.1%。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型企业活力也在持续向好。国家信息中心基于全国技术创新型企业经营场所人流量构建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人流热度指数1至11月同比增长12.4%。 业内人士认为,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正加快成长,推动更多企业迈开步子向新向优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记者 张莫 汪子旭) 回响2024·热词里的经济活力|外资企业迈出“投资中国”新步伐 “投资中国”重点活动27场,15场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前11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2379家……2024年以来,“投资中国”活动在国内外密集展开,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以及市场的新机遇,品牌效应逐渐凸显,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写下“看好中国未来”的新注脚。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中国”一直是世界的选择。在2023年“投资中国年”的基础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这一举措向世界释放出中国投资环境更加稳定的明确信号,作为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将为外资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更丰厚的投资沃土。”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表示。 看国内,这一年来,商务部支持上海、陕西等地发挥自身优势,将外国企业“引进来”。同时,举办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大型展会,积极开展“投资中国”系列活动。 看国外,“投资中国”海外活动先后走进丹麦、德国、法国、意大利,通过专场推介会、企业圆桌会等形式,为国内外企业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桥梁。 据了解,商务部已开展“投资中国”重点活动27场,召开15场外资企业圆桌会议,与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开展常态化沟通交流200余次,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困难问题300余件。 “中国一直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支持和帮助意大利中小企业在华投资发展,意大利中小企业可以放心投资中国。”在“投资中国”意大利专场推介会上,意资企业成都倍朗科技董事长博熙峻表示。 “投资中国”不仅是一系列对接活动的总称,更是中国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动体现。 2024年以来,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到国常会提出多措并举稳外资,再到外资工作座谈会推进落实,中央接连对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作出部署。 外资准入是扩大开放的“风向标”。今年9月,商务部等部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全面取消了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商务部等部门日前就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公开征求意见,释放了进一步吸引外资的利好信号。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497亿元;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2379家,同比增长8.9%,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引资来源地更加多元化,德国、新加坡等部分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持续增长。 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看来,今年全球利用外资形势严峻,中国依然在全球利用外资中占有重要地位,多项数据映射出中国引资质量稳步向好的态势,外资在华经营良好,外资企业看好中国的信心没有改变。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新质生产力也成为投资风向标。 从美国通用电气医疗超声大中华区总部暨高端医疗器械生态圈项目的落地,到西门子中压智能化数字工厂开工建设,在江苏无锡高新区,一处外资新高地正在形成。 数据显示,前11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53.4%、39.1%和19%。 丹麦工业联合会表示,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大动力。绿色低碳和生物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丹麦企业将加大在华研发投入,在绿色航运、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大对华投资。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创新研发中心:8家知名国际医药企业在京新设研发创新中心;大众汽车将投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生产及创新中心;奥的斯上海研发中心拥有奥的斯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团队…… “把握数字化创新和城市更新趋势,我们不断培养人才、拓展业务增长点。”奥的斯机电总裁杨擎表示,未来中国市场将持续成为奥的斯布局的战略要地。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多家外资机构近期发布了2025年全球投资展望,普遍对中国市场走势表示乐观。如,中国德国商会发布2024/25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92%的受访企业计划继续在华开展运营。 “当前,我国已经开始试点外资医院的开放,通过进一步落实电信、医疗等领域的开放试点,将吸引更多企业进行投资。”周密认为,2025年稳外资工作将会有更明确的信号,将进一步出台系统性政策支持,释放引资红利,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为外资企业带来更多信心。(记者 陈涵旸)
新华社经济随笔:“谷子经济”大热背后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题:新华社经济随笔:“谷子经济”大热背后
新华社记者刘慧
你听说过“谷子经济”吗?这个和农业没什么关系的概念,最近正在破圈。相关消费热潮席卷各大城市,“吃谷地”成为炙手可热的打卡地。
“谷子”,即英文“goods”的谐音,指的是以动漫、游戏、偶像等流行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周边商品。
这个曾经只有“Z世代”“00后”才懂的“秘密暗号”大热,背后折射出什么?
年轻一代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作为“谷子经济”的主要消费群体,年轻人买出了一个千亿级的市场。
有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已超1200亿元。未来数年“谷子经济”将呈持续增长态势,预计2029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
从文化产业视角看,随着我国优秀国产动画、手游等快速发展,文创行业以及IP衍生品会迎来市场增量空间。“谷子经济”火热与我国文化产业迭代相遇,必定给中国的消费市场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消费热点的涌现,从来都绕不开人的需求。
“谷子经济”传递了年轻人的个性化表达和社交需求,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物质需求,也选择非同质化的消费模式,希望在消费过程中“悦己”,把“情绪价值”拉满。
麦肯锡发布的《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显示,64%的消费者更加看重精神消费,并且年轻消费者对精神消费的重视程度更高。
不止“谷子经济”,这种趋势还体现在很多消费热潮中。无论是为一场演唱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抢购各大博物馆的文创冰箱贴,亦或是“吃”一碗毛绒玩具的“麻辣烫”……
细细观察,以“谷子经济”为代表的消费新风向,不仅是一种文化和经济融合的社会现象,更是文化赋能经济的生动表现。
显而易见的是,同样的两个笔记本,同样的使用功能,一个带上了IP“加持”,变成“谷子”就能卖出更高的价格,提升了附加值。
叠加“谷子”的体验和社交属性,不少线下商场看到了提升客流量、激发消费活力的新可能。
上海百联ZX创趣场的前身——华联商厦,曾是南京路步行街的潮流地标。自2023年1月“变身”开业后,这家商场在18个月内累计客流量超1500万人次、销售额超5亿元、活动举办量超700场。
浙商证券相关研报显示,国内已有超20个一二线城市的60多个核心商圈都在打造二次元消费城市地标。
谈到“谷子经济”,也有人表示“不理解”“看不懂”。为什么要给IP支付溢价、支付多大的溢价可以见仁见智,但“谷子经济”中出现的“负能量”必须得到及时关注。
未成年人“吃谷”时存在的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天价“炒谷”陷阱,IP版权保护等问题也在浮现……“谷子经济”持续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如何引导其健康生长,加强市场监管和法治保障,需要更多的探索创新和主动作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谷子”。集邮、集币、集卡片、集卡带、集模型……每一代人的童年和青春里似乎都有过关于“收集”的消费记忆。一方面,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谷子经济”,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监管和规范,引导这个千亿级市场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提振消费增添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