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提质合作增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迈进发展新阶段
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达成1000万辆、连续多月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销创历史新高、10月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新车总销量近五成……近期多项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业内人士表示,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协同等多层次利好带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不断升级,逐渐进入发展新阶段。
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势头正旺
随着一辆粉色车身的岚图知音SUV驶出生产线,10家新能源车企新车下线的视频同步播放……日前,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年度产量首次达成1000万辆。
“在全行业不断努力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培育壮大,从2014年的年产7.8万辆,到2018年超过120万辆,再到2023年超过950万辆,短短十年,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上了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首个年度产销1000万辆达成,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走出了坚实一步,是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全新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活动现场表示。
记者也注意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数据,从今年8月份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首次超过燃油车开始,8月、9月、10月,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占比连续三个月超过50%。10月,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销再创历史新高,产销分别完成146.3万辆和14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9.6%,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6.8%。可以说,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跑出了“加速度”。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指出,基于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中国新能源汽车2024年全年销量有望达到1200万辆,这一数字较之前预测的1150万辆有较大上调。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纪雪洪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成绩持续的突破表明,在汽车总量增长平稳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保持快速增长,老百姓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背后,也是政府、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
中汽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海峰也认为,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发展态势得益于我国持之以恒推进绿色转型,发挥持续创新积累的品牌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战略、政策、技术、资源、消费等层面谋篇布局,为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的新动力。面向千万辆级别发展规模的新形势,立足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的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技术创新开拓产业新空间
在市场不断增长的背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也在为产业提供发展的新空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新能源、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与汽车技术的深度融合,引发了汽车产业的全方位变革。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福深指出,汽车科技创新生态和创新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新能源汽车历经了20余年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壮大之路。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电动化深入、智能化演进、全方位转型的新阶段,产业竞争也日益激烈。要保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的竞争力,需要坚持加强技术创新攻关,来保持产业持续的引领。不断地加快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创新,持续布局新体系动力电池、新形态智能底盘及关键部件的技术研发,实现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迭代、革新和跨越式发展。同时,聚焦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与痛点,围绕整车和电池高质量安全、汽车芯片及基础材料等关键技术,集中攻关突破,打通产业发展的断点、堵点和卡点。”侯福深说。
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例,大模型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通过大模型的应用,智能管理、智能研发、智能测试和智能防控逐步应用于汽车的生产、验证、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日前发布的《2025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提出,利用生成式AI和世界模型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生成高质量的合成数据,可有效缓解数据短缺难题,提升算法模型的可靠性,是自动驾驶模型训练极具前景的发展方向。预计2025年AI生成的合成数据将普遍应用于自动驾驶模型的高效训练和仿真服务。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汪俊君在此前的第三十一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表示,随着AI技术的融入,汽车正在变成智能的移动空间,不仅具备出行的功能,还具备办公、社交等多种功能,使得汽车能够与用户更加智能、便捷地交互,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也重新定义了用户体验。
“岚图致力于构建开放协作的智能网联产业生态,通过与高校、开发者、高科技公司进行各方面的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站在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东风岚图衷心希望与大家携手共进,围绕用户需求紧密结合技术创新,在智能化浪潮中急流勇进。”汪俊君说。
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能源车企节奏也在加快,但要保证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和市场的良性发展,仍然需要聚焦长期主义,聚焦技术创新。
“在智能网联时代,奇瑞也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智舱、智驾、AI等多个领域进行布局,不止投入资金,也在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我认为在智能网联时代,汽车产品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性功能,对于年轻消费者还要提供情感价值,这也是奇瑞在相关技术赛道押重注的考量。”尹同跃说。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指出,我国汽车产业在产业链供应链部分环节依然存在一些堵点和卡点,仍需要产学研上下游携手努力,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多层次合作激发产业新活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合作协同,多层次、深入化的合作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产业进一步升级的重要支撑。
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记者了解到,围绕新一代汽车研发需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国内汽车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等18家单位共同成立“汽车行业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合体”,将汇聚汽车行业战略科技力量,凝聚技术发展方向共识,联合推进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持续优化技术创新发展环境,推进人才培养,构建高效共生共创共赢的汽车科技创新生态,助力我国汽车产业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玉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进入领跑阶段,需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在技术的‘无人区’中,需要将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各方有效密切捆绑,针对性地解决产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例如我们近期就发布了千万级‘揭榜挂帅’项目榜单,聚焦行业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间的广泛合作,不断探索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路径。”
在国际合作方面,意法半导体汽车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赵明宇表示,意法公司正在加速对中国晶圆厂的投资建设,从2022年起投入近32亿美元在重庆建设具有世界先进工艺水平的碳化硅晶圆制造线,将在2026年实现量产。这条生产线会全部采用国产工艺体系,实现供应链本土化闭环生产,提升供应链抗风险能力,通过国产化的布局以及高制程工艺导入,有效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作为一个在中国的外资公司,通过生产本地化、设计的中国化,意法公司会始终坚定不移立足中国市场,投入中国市场,通过加速中国市场的国产化进程,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贡献一份力量。”赵明宇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郭守刚强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的巨大变革仍在持续,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融合发展。下一步要坚持合作,融通发展,充分发挥多双边对话合作机制与平台作用,持续构建完善全球汽车产业开放合作新格局。(记者 袁小康 龚联康)
跨越年产千万辆新能源汽车节点 中国汽车业尚有“三问”待解
近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迎来达成年度1000万辆的重要节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从2009年的“十城千辆”规模推广起步,到2018年年产销量过百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用了近10年时间;再到2022年的年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用了约4年时间;进一步到今年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仅用了约2年时间。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站在年产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高点”上,中国汽车行业尚有“三问”待解。
出海之问:拓展新兴市场
截至2023年底,中国企业在80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6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近三年来,中国汽车出口连续突破200万、300万、500万辆三个关口。2023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创历史新高。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向哪里?
在欧委会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高额反补贴税、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挥舞关税大棒的背景下,这一问题的答案尤为受到关注。中国汽车行业的专业人士和车企的答案是新兴市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上指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市场增长重心转移的特点。中国和新兴市场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最快的区域,尤其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超过50%。相比之下,欧盟和美国的电动化步伐出现阶段性放缓,这主要受成本、电力保障和能源问题等因素影响。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预测,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出现很大变化,将来更大的市场可能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市场包括中东、北非、南非、拉美,这些市场可能是下一步重点要关注的市场。
瑞浦兰钧动力电池副总裁张小聪说,作为零部件厂商,瑞浦兰钧也在加速国际化的脚步。第一步会把生产基地从中国覆盖到东南亚,位于印度尼西亚的生产基地计划在2026年第一季度投产,满足包括美国、欧洲、非洲客户等在内的全球客户的需求。
国际咨询公司艾睿铂发布的全球汽车市场展望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汽车品牌将占据超过70%的本土市场份额,海外销量预计攀升至900万辆,占全球33%的市场份额,“中国车企出海的发展节奏会变、产品节奏会变,但中国汽车出海的大趋势不变”。
这一报告预测,在欧洲市场,到2030年中国品牌市场份额预计将翻一番达到12%;在北美市场,中国品牌市场份额预计将从2024年的1%增长到2030年的3%;在俄罗斯,中国品牌预计将占据69%的市场份额。
开放之问:“全球协同”答好“必答题”
汽车行业是高度全球化的行业,其全球合作势不可挡。开放合作,不是汽车行业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10月16日,博世合资公司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太仓分公司三期工厂正式开业,将进一步扩大电桥和电机的在华生产能力;相隔一天,位于苏州的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正式落成启用……
“中国是博世的重要市场和创新的关键阵地。我们坚定在华投资,以技术创新驱动本土发展。”博世集团董事局主席史蒂凡·哈通说,中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尤其是以高水平开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中国优质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坚定深耕中国的信心。
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以“出行,未来无限可能”为主题的汽车展区里汇聚了12家世界500强整车企业。
汽车展区“全勤生”大众汽车集团今年展台总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大众汽车集团在华软件中心CARIAD中国,首次公开展示目前在研的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
“进入中国市场4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大众汽车集团的第二故乡。”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说,“国际合作带来发展与繁荣,这也是为何进博会对我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希望在进博会上展示我们坚定践行对中国市场的承诺,未来大众将持续加码在华投资,尤其强化在中国的产品和技术研发。到2027年,集团各品牌将在中国推出40款新车,其中超过20款是新能源车型。”
开放也是中国汽车企业和业内人士的呼声。
“汽车是高度产业化的产业,只有开放才能进步,只有合作才会共荣。”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表示,应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全球化发展方向,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副会长赵扬说,从战略目标来讲,形成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圈非常重要,这不仅涉及国内生态,也需要深度考虑国际生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涉及面广,从原材料供应到整车制造,再到售后服务、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个环节都需要紧密协作。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亚太区总代表刘萌指出,从“全球产中国销”,到“中国产中国销”,再到“中国产全球销”,而现在进入了新的市场格局和趋势——“全球产全球销”。
张永伟说,汽车行业有三条链必须保持全球协同。一是上游资源高度集中,因此上游领域需要全球协同、打破封锁,确保供应链稳定和安全;二是汽车芯片需求增加,芯片行业高度全球化分工,任何环节的问题都会影响整车生产,保持芯片供应链的全球化畅通至关重要;三是电池及其相关材料的回收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要全球合作,形成全球性的回收链条。
未来之问:从“产”到“废”全流程更绿色
“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初衷上全球都是一样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不是为了彼此竞争、彼此抗衡,而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新能源汽车是其中重要的领域。”张永伟说,面向未来之问、绿色之问,全球能做的还有很多。
张永伟介绍,具体而言,需要加强政策交流与行业协同,同时,建立标准层面的互认机制,包括检测认证、充电标准和碳核算,减少重复检测和贸易壁垒;此外,还应探索新兴领域的全球合作,如车能互动,将汽车与能源系统打通,帮助缺乏能源的国家实现产业升级。
推动使用环节更绿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生产制造乃至回收环节的全流程更绿色,是重要的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所长王青说,从全球资源的角度来看,减碳压力是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全球产业转型的重要趋势。“在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方面,既要从理念上倡导资源节约,又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实现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
姚振智说,应促进标准法规的协同,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标准法规的制定,推动形成互相认可的碳排放、碳足迹核算体系。
国轩高科副总裁张铭杰说,随着中国汽车行业对电池特别是电芯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视,预计动力电池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在未来两三年内可以下降70%以上。“现在不少新工厂都在推行低碳或者零碳,通过建设光伏电站、储能电站,在生产过程中开始使用更多的绿色能源。”(记者 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