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年辉煌  /  正文

百年辉煌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丨中国风采(上、下篇)

发布时间 : 2024-10-17 12:44:23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丨中国风采(上篇)

  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

  本次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历史经典照片,不少珍贵资料为首次披露。展览包含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多个篇章,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从9月26日开始,我们把“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这里,呈现给大家。今天展示的是这个展览中的“中国风采”(上篇),共26张照片。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间永恒。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用光与影定格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时间,冲洗出历史的底片。新华社精选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照片,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全景展现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驻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们清晰可见——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与梦想,

  中国人民最真挚深切的向往与追求。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伟大飞跃。

  神州大地,处处奏响团结的乐章、跃动激昂的风采、洋溢创造的活力。放眼今日之中华,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1959年,北京群众在做广播体操。新华社发

  点评 画面气势磅礴,视角宏大,主体动作整齐划一,彰显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1957年11月17日,中国田径选手郑凤荣以1.77米的成绩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新华社记者 刘东鳌 摄

  点评 仰拍视角动势向上,显示高度。运动员表情从容自信,身姿轻盈。

  

  1959年4月,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男子单打冠军,为中国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新华社记者 张赫嵩 摄

  点评 画面简洁,主题突出,表情抓拍自然。

  

  1975年5月27日,九名中国登山队员胜利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后,竖起3米高的红色金属测量觇标,展开鲜艳的五星红旗。新华社发(侯生福 摄)

  点评 国旗舒展,登山队员的红色衣服与蓝天对比鲜明,仰拍视角显示队员们登顶的英雄气概。

  

  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中国女排以七战七捷的成绩,首次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新华社发(黎启榕 摄)

  点评 人物表情生动,笑容真诚,精彩记录女排首次夺冠的光辉时刻。

  

 1984年7月29日,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右)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上夺冠,实现了中国体育史上“零的突破”。新华社记者 官天一 摄

  点评 人物情绪激动,交流真挚。主人公欢喜自豪的表情极具感染力。

  

  1984年,中国选手李宁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项目决赛中获得满分后欢呼。新华社记者 胡越 摄

  点评 主人公重心前倾,姿态矫健,一触即发的动势充满力量,体现自信昂扬。

  

 2008年9月9日,在北京残奥会赛场,田径选手冒雨参加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男子400米T53级首轮比赛。新华社记者 陈晓伟 摄

  点评 从背后记录残疾人运动员奋力争先瞬间的做法富于创意,弯道取景增加画面造型感,斑驳的赛道烘托现场气氛,凸显残奥会选手的冷静、坚韧与拼搏。

  

 2021年8月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新华社记者 王丽莉 摄

  点评 以追随摄影手法抓拍中国运动员风驰电掣、奋力奔跑的瞬间,画面充满活力、动感十足。

  

  1990年9月22日,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何惠飞 摄

  点评 现场气氛热烈,画面色彩丰富,飞起的气球填补天空暗区,营造欢乐氛围。

  

 2008年8月24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闭幕。新华社记者 徐家军 摄

  点评 辉煌灯火与绚烂烟花使建筑物与焰火均呈高亮状态,完美的光比使画面色彩饱满均衡,广阔拍摄视角精彩展现荣耀时刻。

  

  2024年8月3日,中国选手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金牌赛后庆祝夺冠。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点评 飞在空中的球拍和尚未完全倒地的运动员让画面充满动感,红土场上清晰的划痕显示出选手胜利后的忘情与兴奋。

  

  2014年8月14日,河南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学员参加南京青奥会开幕式预演。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点评 拍摄角度精妙,构图饱满,画面线条均匀,平衡优美,造型感强。

  

  2023年9月23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的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数字火炬手”进行火炬传递。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点评 数字火炬手向前奔跑的影像充满力量,画面科技感十足。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开幕式上的“构建一朵雪花”环节。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点评 奥运五环与巨大的雪花同框,光影唯美,色彩优雅,营造出冰天浪漫的空灵意境,极具象征意味。

  

 2023年12月17日,滑雪爱好者在湖北神农架国际滑雪场嬉戏。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点评 场面热闹,画面视觉趣味点极其丰富。人物欢乐放松,生动体现我国冰雪运动的蓬勃发展。

  

  2024年3月31日,选手们参加2024杭州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点评 人物动作活泼,情绪欢乐,色调丰富,体现中国民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与自信。

  

  2010年4月30日,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上举办大型灯光喷泉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点评 画面视角广阔,气氛热烈,绚烂烟花与辉煌建筑共同呈现精彩华美。

  

  2019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参观者在装备展区进行虚拟驾驶飞机体验。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点评 人物表情生动,情绪饱满,瞬间抓拍到位。

  

  2022年9月4日,观众在北京服贸会首钢园区文旅服务专题展区体验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点评 色彩绚丽、富于美感的空间与镜面效果延伸画面视觉深度。

  

  2023年4月14日,在海南海口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迎来社会公众开放日,观众在消博会上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点评 消费者神情专注,反映出消博会的强大吸引力。

  

 1955年4月18日到24日,首届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万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记者 钱嗣杰 摄

  点评 重要历史时刻的准确记录,画面完整、富有层次。

  

  1969年,中国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在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牧区为牧民看病。新华社发

  点评 画面左右有致、高低错落,构图均匀平衡,场景充满地域风情,故事性强。

  

  20世纪70年代,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国工人一起修建由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新华社记者 李生南 摄

  点评 人物身姿充满张力,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画面构图饱满,信息量大,具有空间感。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决议通过后,与会代表热烈鼓掌祝贺。新华社发

  点评 拍摄者敏锐捕捉联大会议代表的由衷喜悦,画面精彩,人物情绪饱满,内容丰富耐读。

  

  1988年4月,在广东广州对外贸易中心举办的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美国客商带着小孩选购天津地毯。新华社记者 蔡忠植 摄

  点评 儿童的闲适与交易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视角独特,情节有趣。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中国风采(下篇)

  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

  本次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历史经典照片,不少珍贵资料为首次披露。展览包含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多个篇章,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从9月26日开始,我们把“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这里,呈现给大家。今天展示的是这个展览中的“中国风采”(下篇),共26张照片。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间永恒。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用光与影定格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时间,冲洗出历史的底片。新华社精选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照片,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全景展现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驻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们清晰可见——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与梦想,

  中国人民最真挚深切的向往与追求。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伟大飞跃。

  神州大地,处处奏响团结的乐章、跃动激昂的风采、洋溢创造的活力。放眼今日之中华,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013年8月21日,中国海军第十四批护航编队与第十五批护航编队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会合,开始执行首次联合护航任务。新华社记者 梁舜 摄

  点评 船只相互平行给画面带来均匀稳定节奏,坚定展现中国海军挺进深蓝、守卫和平的使命担当。

  2016年10月5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拉布车站,乘务员列队待发。连通亚的斯亚贝巴和吉布提首都吉布提港的亚吉铁路当天正式通车,这是非洲大陆第一条中国标准跨国电气化铁路。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点评 长焦距、大光圈聚焦主体人物,红白相间的制服整齐而富于韵律感,被摄者回眸一瞬成为画面中独特的变奏。

  2018年8月26日,第10000列中欧班列——X8044次(汉堡—武汉)到达湖北武汉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点评 画面简洁纯净、重点信息突出,地面倒影丰富视觉呈现,增添照片美感。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随着昆曼国际大通道打通,云南鲜花只需近40小时便可抵达曼谷。2019年2月,泰国曼谷的一名女士(右)“接过”云南花农“递出”的一支鲜花。(拼版照片,左图为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为新华社记者张可任摄)。

  点评 用心精巧,通过跨越时空的拼图,象征性地表现出“一带一路”的意义。

  2019年4月7日,在莫桑比克万宝莫桑农业园里,农户在水稻收割现场载歌载舞庆祝丰收。这是中国在非洲最大规模的水稻种植项目。新华社记者 张宇 摄

  点评 广角镜头让照片具有充满活力的动线,人物舞蹈动作传递喜悦。天空云彩与金黄稻田呼应,远端收割机平衡画面,丰富视觉信息。

  2021年6月,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M2工业园vivo智能制造中心生产线技术人员在进行中国品牌手机产品组装测试。新华社发

  点评 人物表情专注,画面现场感强。

  2023年1月19日,C272次列车行驶在中老铁路上。以“中老一家亲,祥和中国年”为主题的列车春晚精彩上演。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点评 人物表情活跃,气氛欢乐。

  2023年8月8日,执行“和谐使命-2023”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抵达瓦努阿图共和国维拉港,开始进行友好访问,并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新华社发(徐小龙 摄)

  点评 儿童欢呼雀跃的表情富有感染力,挥舞的旗帜增加画面动感。

  1993年4月27日,“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前,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左)与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右)握手。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 摄

  点评 背景中成群的记者和强烈灯光显示各方对历史性事件与关键人物的高度关注。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香港大街小巷纷纷挂起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新华社记者 李开远 摄

  点评 旗帜招展,气氛热烈,表现香港市民对回归祖国的热切期待。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劳工子弟学校学生参加“迈向美好明天大巡游”。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点评 主题鲜明,色彩艳丽,表达澳门民众在回归祖国时刻的欣喜之情。

  2017年1月21日,“欢乐春节”活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市举行,中国浙江婺剧团演员表演舞龙。新华社记者 张立云 摄

  点评 表演者腾空而起的身姿刚好被舞动的长龙框住,生动别致,动感十足,人物情绪高昂,画面瞬间精彩。

  2019年2月2日,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欢乐春节”盛装巡游活动中,“春节巡游”队伍与群众互动。新华社记者 叶平凡 摄

  点评 用长焦镜头突出红色狮子与观众的互动,表现现场欢乐气氛。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 摄

  点评 军威雄壮,步履铿锵,背景观众与三军仪仗方队形成互动呼应,增添现场热烈气氛。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点评 五星红旗方阵整齐划一,庄严肃穆之中显示大国自信与万丈豪情。

  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祖国万岁”方阵经过天安门城楼。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点评 主体突出、色彩绚丽,环境信息饱满丰富,生动体现万众欢腾、同心筑梦的高昂情绪。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民族团结”方阵。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点评 画面色彩艳丽,活力十足,人物各异的优美舞姿与丰富的环境色彩高度配合,象征56个民族“籽籽同心”,极富情绪感染力。

  2021年6月28日,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上,全场共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点评 现场气氛隆重,色彩饱和鲜艳,场面恢弘壮阔,具有史诗般的磅礴气势。

  2018年10月26日拍摄的江西武功山云雾缭绕。新华社发(黄才招 摄)

  点评 金色阳光凸显被摄体的质感,剧烈奔腾的云雾充满动能。云海之间的小亭成为奇特而精彩的存在。

  2008年8月22日,一名女孩高举五星红旗在“鸟巢”前留影。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点评 人物跳跃的姿态充满活力,手中飘扬的国旗和脸上热情的笑容,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自信与自豪。

  2023年5月12日拍摄的河北滦平县金山岭长城云雾景观。新华社发(周万平 摄)

  点评 光耀长城蜿蜒曲折,在云雾环绕下宛如巨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2019年10月1日,身着各民族服装的男女青年行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游行队伍中。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点评 年轻人灿烂的笑容与充满活力的动作富于感染力,展现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与青春力量。

  2013年6月28日,上海复旦大学举行2013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点评 五星红旗映照青春蓬勃的面孔,年轻学子充满希望的表情生动引人。

  2023年1月18日拍摄的湖南张家界天门山雪景。新华社发(邵颖 摄)

  点评 山势奇绝,云雾奔腾,别致的冬日景象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024年7月26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正式开始前,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挥舞国旗。新华社记者 曹灿 摄

  点评 仰拍视角动势向上,凸显五星红旗的舒展。人物情绪饱满昂扬,表情自信欢快,画面动感十足,热烈氛围满溢。

  2023年10月3日,游客在山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游览。新华社发(吕桂明 摄)

  点评俯角拍摄展现壶口瀑布的恢宏气势,奔涌的水流与飞扬的水雾大大增强画面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