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数”、向“新”、向“绿” 新职业勾勒产业跃迁新图景
2024-06-28 10:09: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批批新职业的发布反映了社会和市场的前沿需求,也成为观察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跃迁的重要风向标。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拟增加生物工程技术人员、网络主播、云网智能运维员等又一批19个新职业。梳理近五年来发布的多个新职业不难发现,向“数”、向“新”、向“绿”成为我国产业跃迁的新趋势。
更向“数”:产业数字化走深走实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正在加快数字化转型。助推产业从“制造”迈向“智造”,一批与此相关的新职业应运而生。
工业互联网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支撑,“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是2020年2月发布的新职业之一。
“现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很旺盛,我们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就要迭代开发新应用和新产品。”李加金是一名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他的工作囊括了网络架构应用设计、智能感知层开发以及硬件集成,从而通过一张工业互联网连接数万终端的上层智慧应用。他告诉记者,让工业企业设备“连得上”、让生产流程“看得清”、让安全管理“防得准”,就是他的职责。近几个月,他辗转于多个省份、驻扎在生产车间,和企业技术管理员、一线工人工作在一起,摸排企业上“云”用“数”过程中的疑惑和困难。
不论是从事大数据采集、清洗、分析、治理、挖掘等技术研究,并加以利用、管理、维护和服务的“数据工程技术人员”,还是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案实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数字化管理师”,2019年以来公布的这些数字新职业的发展壮大,均映射出我国产业数字化不断走深走实。《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0%。累计建成6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总数的40%。
“如果将2019年的招聘规模视为1,则到2022年,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的招聘规模升至12.9、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的招聘规模升至5.2、数据库运行管理员的招聘规模升至2.3。”智联招聘副总裁李强表示。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当下的大多数企业而言,数智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必答题。在这一发展趋势下被催生的数字人才,已成为驱动我国产业数字化的中坚力量。
更向“新”: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崛起
从“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到“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再到今年拟新增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这些新职业也反映出诸多新技术快速发展,新产业快速崛起。
“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是2021年发布的新职业之一。“‘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直接负责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反馈、应用与推广,需要同时掌握机器人与信息技术,是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人才,这一新职业的涌现也印证了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参与《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规范》标准的起草人员之一、云迹科技首席产品官李全印表示,从最初的工业自动化到如今的服务机器人、医疗辅助机器人等,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根据测算,目前中国机器人行业的人才需求有750万,缺口达到300万。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是使用工具、量具、检测仪器及设备,对智能网联汽车及其相关零部件进行功能验证和测试的人员。今年拟新增这一新职业也印证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加速驶来。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乘用车L2级渗透率达到47.3%,2024年1至5月突破50%。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的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32%。从车载软件研发职位下的细分岗位招聘需求看,智能驾驶系统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开发的招聘职位数占比较高,分别为13%、9.8%。
李强表示,新职业往往代表着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方向,要求从业者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企业的竞争和发展,也会推动产业进一步创新升级。
更向“绿”:产业转型绿色引擎强劲
“碳排放管理员”“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综合能源服务员”等都被称为“绿色职业”。一批批“绿色”新职业的出现,体现了“双碳”目标的深入践行,也映射着产业向“绿”发展的变革趋势。
在山西省长治市,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杨振强正在为某三甲医院的节能减排改造项目提建议。“我建议对外墙进行保温改造、门窗更换以及建设能碳管理平台等降低建筑能耗,预计改造完成后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820吨。”
“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正是2022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18个新职业之一,其工作是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对建筑物及其环境等进行测评、调适、改造等。“建筑存量和增量的规模都很大,市场前景广阔,能够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我也觉得无比骄傲。”杨振强说,这一新职业正因产业绿色转型的时机而迸发活力,为建筑行业实现低碳提供了专业支持与创新源泉。
推进产业向“绿”发展,离不开相关人才的支持。业内专家认为,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正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因产业转型产生的人才新需求也在持续增加。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需要的“双碳”人才数量在55万至100万左右。未来,预计一批批“绿色”新职业将与“双碳”战略同频共振,激活产业转型的绿色引擎。(记者 张莫 陈涵旸 马志异 周润楷)
从5G到5G-A,中国为世界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智慧
2024-06-28 10:41:2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6月28日电(记者 陈爱平)正在举办的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累计建成5G基站383.7万个,占全球5G基站总量的60%,5G用户数占全国移动通信用户数的50%以上。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在5G应用领域的探索为世界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智慧。 为期三天的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吸引超过250家赞助商、参展商和合作商共同探讨5G、人工智能、数智制造等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约有来自12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相聚,见证中国5G发展的最新成果。 6月26日在中国电信展台拍摄的汽车直连卫星服务介绍。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截至目前,中国5G应用案例数累计超过9.4万个,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已实现规模应用。“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3万个,一批5G工厂建成,这为全球制造业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大会主办方、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大中华区总裁斯寒分析,中国5G生态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庞大的数字消费群体、大规模工业领域和巨大的经济体量。同时,中国不仅着力于基础设施部署、行业应用和融合发展,还注重创新、开放共享,这样的发展理念给各国推动数字经济建设提供经验。 GSMA预测,到2024年底,中国5G连接数将达到10亿;到2030年,中国5G连接数将增至16亿,这相当于全球总连接数的近三分之一。 6月26日,观众在中国联通展台体验“上海天文馆数字孪生平行世界”。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5G技术的演进成为必然。“升级版”的5G-A,在网络速度、时延、连接数等方面能力显著提升,并引入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技术,从而更好地匹配人联、物联、车联、高端制造、感知等更为复杂的应用场景。2024年被认为是5G-A商用发展的关键之年,首个面向5G-A的技术标准——R18标准近日也在上海宣布冻结。 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上,中国运营商披露5G-A相关建设计划。中国电信将稳步推动5G网络升级,加强5G-A战略布局和6G研发力度,并将全面推进“5G+云+AI+应用”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中国移动将一体推进5G和6G演进,推动5G-A、三维空间导航等技术在文旅、物流、应急等低空经济领域应用。中国联通将开展5G-A和天地一体技术创新,推动从网元、部件到拓扑、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打造更加敏捷、高效、智能的泛在智联网络。 中国多地也积极推动5G-A网络建设和应用。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戴斌介绍,上海以“紧贴应用、按需部署、适度超前”为基本原则,截至目前已部署5G-A基站超过1.8万个,聚焦更高速率、更大带宽、更低时延的应用场景,在三载波万兆用户体验、5G轻量化、通感一体等领域展开探索,“物、车、空、海”一体化的网络建设和融合应用初见成效。 记者从展会上获悉,上海电信及合作企业采用“3.5GHz+2.1GHz三载波聚合技术”,在徐汇区衡山路、华山路及肇嘉浜路等人流密集区域部署站点,显著提升网络上行能力,满足用户在上海都市旅游中心圈徐家汇的高清直播等方面的需求,用户体验明显提升。 6月26日,在中国移动展台,观众观看“AI+工厂”展项。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上海联通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探索5G轻量化技术承载用电负荷管理,在满足业务低时延、高可靠性通信需求的前提下,5G轻量化通信终端功耗与替换升级前相比降低了50%,用电负荷数据采集成功率达100%,响应时间级别由分钟级提升为毫秒级,助力全面提升负荷精细化管理水平。 “我们愿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深化互利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移动通信技术产业发展迈向新的台阶。”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上发出倡议: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加快推进5G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系统布局5G轻量化与5G-A技术研究、标准研制、产品研发,加快推进商用部署;深入开展6G关键技术研发,为6G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成为中国中亚能源合作新底色 2024-06-28 09:13:05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8日电 题:“绿色”成为中国中亚能源合作新底色 新华社记者高春霄、杜刚 随着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持续拓展绿色能源合作,一批合作项目相继建成,双方能源合作的“绿意”日益凸显。 正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上,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适宜中亚地区地理环境的风电产品。 “新疆与中亚地区山水相连,中亚已经成为金风科技的核心市场之一。”金风科技副总裁高金山说,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金风科技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超过31.9万千瓦。 “不久前,我们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中标2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未来,我们计划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建厂,实现风机本土制造。”高金山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投资新能源产业。在哈萨克斯坦,中企参与建设的扎纳塔斯风电场、图尔古孙水电站、阿拉木图光伏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切实助力当地向低碳转型。 这是2021年4月在哈萨克斯坦扎纳塔斯拍摄的风电场风机(无人机照片)。扎纳塔斯风电项目于2018年列入中哈产能合作清单重点项目。 新华社发(中国电建成都院供图) 在本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上,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国企业展示了能够适应沙漠、戈壁、高山等不同地形地貌的发电机型和电池组件;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自主研发的特高压输电设备,可实现绿色电力大规模远距离输送。 中国的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国家电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数据显示,预计到今年底,新疆累计新能源装机将超8900万千瓦。届时,新能源将首次成为新疆第一大电源。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高比例接入新疆电网可为与新疆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相似的中亚地区发展绿色能源提供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苏畅说,中亚国家不仅传统能源储量丰富,而且可再生能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中亚国家也在寻求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 “目前,吉尔吉斯斯坦正推动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吉尔吉斯斯坦工商会能源委员会主席昆杜丝·克尔巴舍娃在27日举行的中国(新疆)- 中亚科技合作论坛青年科学家分论坛致辞时说。 “中国是吉尔吉斯斯坦实施能源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吉尔吉斯斯坦十分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克尔巴舍娃说。 苏畅表示,中国在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等产业中具备技术、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优势,具备助力中亚国家绿色转型的能力。 这是2023年5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拍摄的卡普恰盖100兆瓦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该电站是哈萨克斯坦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之一,也是中哈绿色能源合作项目之一。新华社发 近年来,随着中国中亚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双方开展绿色低碳合作的顶层设计也日益完善。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中国同中亚五国达成系列合作共识,其中就包括“发起中国-中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深化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 中亚地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苏畅认为,中亚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相关政策与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不谋而合。中国与中亚开展绿色合作理念契合,优势互补,也顺应了当今全球绿色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