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中部篇|“五彩”中部满目新——中部地区6省一线观察
2024-06-12 14:53:37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访中部地区6省的大同、郑州、新乡、武汉、鄂州、衡阳、南昌、景德镇、合肥等9市,走进企业、农田、实验室、科创基地等,探寻中部地区创新驱动、区域协同、扩大开放、低碳转型的脉搏。麦金黄,科技兴,能源绿,运网密……一幅奋发崛起的五彩画卷正在中部“脊梁”徐徐铺开。
金黄麦田里的智慧农业
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一处高标准农田里,粒粒饱满的麦穗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在这里,“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小麦整体长势非常好,预计今年的产量比去年还会有所提升。”平原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科负责人郑晓凡说。
郑晓凡介绍,平原示范区高标准农田主要有“三高”,即建设标准高、群众收益高、防灾减灾能力高。
农田旁的LED显示屏上,实时滚动着各种监测信息。“我们能实时监测苗情、灾情、病情、虫情、墒情和肥情,从而实现精准灌溉、施肥、防病虫害等管理。”郑晓凡说。
距离这片高标准农田不远的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里,科研人员通过模拟环境,让小麦在2个月内完成一年四季的生长,从而更快选育出“优等生”品种。
这是5月31日在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拍摄的种子样本。(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神农种业实验室致力于解决生物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目前,神农种业实验室已培育出82个农作物新品种,另有135个新品系正参加各类实验。
在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里,拖拉机旋耕田地后,无人机迅速跟进喷洒液体肥料。依靠数字化赋能,大田农社的万余亩农田只需要26名职业农民管理。
“通过应用智慧化、自动化设备,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科学高效。”大田农社负责人邹泰晖说,“我们的化肥使用量减少了10%,而产量却提高了10%。”
智慧农业,赋能粮食生产。在中部省份不少“智慧农业”示范田中,物联网技术已成为提质增效利器。
在山西大同,一片4.96万亩的采煤沉陷区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所覆盖,大大小小的山梁上横亘着一排排的光伏板,蔚为壮观,它们不断将绿色能源送入电网体系。
但在2015年之前,这里却是黄沙漫天的撂荒地,植被覆盖率仅有10%左右。大同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被称为“煤都”,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当地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成为不小的“包袱”。
采煤沉陷区临近矿区,电网接入条件好,大同又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当地因地制宜,建起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建设规模100万千瓦。
这是5月30日在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拍摄的光伏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基地于2015年9月开工建设,2016年6月30日全部并网发电。截至2024年3月底,基地累计发电124亿度。”大同市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伟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基地采用了“林光互补”的生态恢复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大量的灌木等常绿植物,这样既不影响发电效率,又促进了沉陷区水土保持。目前,基地范围内的植被覆盖率达98%。
在中部地区,与能源一起绿色转型的还有原材料。湖南省常宁市水口山镇的铅锌产量曾占全球三分之一,被誉为“世界铅都”,在赢得种种美誉的同时,污染也在不断累积。
整治关闭23家重污染企业,淘汰21处落后产能……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水口山的有色金属产业实现绿色转型,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
这是6月3日拍摄的常宁市一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生产的锌锭。(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从传统能源、资源基地迈向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产业集群聚集地,中部地区动能澎湃、绿意盎然。
白色激光里的自主创新
从1台到200台,10年时间,位于湖北武汉“中国光谷”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高性能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完全国产化。
“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供不应求,不仅在国内畅销,也卖到欧美及东南亚国家,今年订单和去年同期比,增加了50%。”华工科技旗下子公司华工激光副总经理任拥军告诉记者。
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船舶、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却要完全依赖进口。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华工科技门口的一行字,也是他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014年,华工科技自主研制出国内首套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2023年实现关键核心部件的全部国产化。从0到1,从进口到核心部件全国产化,再到销量一路领先、进入欧洲市场,华工科技10年走过了国外企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
在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学岛上,高6米多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在运行,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性能稳态强磁场,两年前曾创造场强45.22万高斯的新世界纪录。
这是在合肥科学岛拍摄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我们不仅把大科学装置作为科研平台,更作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稳态强磁场装置已为国内外200多家单位的3000余项课题提供实验条件,助力论文产出近2500篇,催生了组合扫描探针显微技术、抗癌创新靶向药物等创新成果。
在创新驱动下,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正撑起中国发展版图的“脊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造重要战略支撑。
黑夜机场里的运达速度
凌晨2点左右,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灯火通明,伴随着阵阵轰鸣,一架架来自全球各地的货机有序降落、停靠、卸货,一辆辆货运小车紧随其后,迅速将货物运至转运中心。
“今年前5个月,花湖机场的货邮吞吐量突破30万吨,同比增长6835%。”湖北国际物流机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余玉龙说,“我们与多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花湖机场的货运生态不断完善。”
花湖机场是我国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于2022年7月建成投运,目前已开通50条国内货运航线、18条国际货运航线,国际货邮吞吐量突破10万吨,实现了覆盖亚洲、延伸欧美的航空货运网络。
6月2日凌晨拍摄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停机坪一角。(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呈“工”字形的机场转运中心是花湖国际货运机场的地标,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内有2.3万台分拣设备,整套分拣系统高峰每小时可以处理28万件货物,最快的一件货物转运时间为5分钟,最慢也只需要28分钟。
航空货运量大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但货值却占全球贸易总量的36%,花湖机场被业内寄予厚望。
专家指出,沿海城市外贸发达主要靠海运,近十年来,国际货运班列促进外贸出口基地向内陆地区迁徙。现在通过花湖机场,体积小的出口产品就可以考虑航空货运,一座内陆“空中出海口”正在崛起。
一列中欧班列(郑州)停靠在国铁集团郑州局圃田车站(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中部地区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郑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尤其显著。自2013年7月开行以来,中欧班列(郑州)已累计开行超8400列,通达欧洲40个国家的140个城市。
近年来,中欧班列、花湖国际货运机场、武汉新港等已成长为中部地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排头兵、主力军,一个基础设施更完善、开行方式更成熟、市场竞争力更强劲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在中部地区不断延伸。
青花美瓷里的文化传承
走进景德镇老城的一处文化街区,记者来到一间名为“机暇社”的工作室,屋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瓷器。每件瓷器有何来历、特点,工作室创办人郝喜文如数家珍。
来自山西的郝喜文2008年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到外地工作,但他对陶瓷始终念念不忘,七年后他又回到了这里,一边读书,一边创业。“可能有一点偶然的因素来到景德镇,但我被陶瓷本身巨大的魅力所吸引,我想让更多人了解陶瓷。”他说。
郝喜文所创办的工作室主要从事研学,就是想用通俗易懂且严谨的语言,向前来研学的学生讲述陶瓷的前世今生。
这是6月5日在江西景德镇一个创意瓷器作坊内拍摄的陶瓷作品。(刘天宇 摄)
近年来,6万多名像郝喜文这样的“景漂”聚集于此,其中来自美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洋景漂”高峰时达5000多名,再现历史上“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景象。
景德镇陶瓷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优介绍,当地为“景漂”在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和创业就业贷款等方面,都提供了扶持政策,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创意陶瓷琳琅满目,青花、粉彩等工艺不一而足,卡通、古典、抽象等风格迥然不同,茶具、首饰、花瓶、摆件等形态各具特色。摊主大多是青年人,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创意融入景德镇的古老传统。
2月26日,在云冈研究院可移动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除尘作业。(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在有1500多年历史的云冈石窟,青年人则用数字技术传承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记者在云冈研究院看到,他们用3D打印技术复制的石刻惟妙惟肖;VR体验设备则能让观众如身临石窟半空之中,360度沉浸式感受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魅力。
此外,云冈研究院建设了“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以每秒234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建立全息数据档案,将把这座千年石窟留给下一个千年。
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中部地区人文与经济互促互荣,文化传承创新带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文化正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
记者:樊华、张旭东、汪奇文、王若辰
海报:康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长三角篇|携手共“富”——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共同富裕的示范探索
2024-05-07 21:09:30 来源:新华社
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是党中央赋予长三角的重要使命。
2021年5月,浙江开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路,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2022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会同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两区一县政府,公布跨省域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
这是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横港村景色(2024年3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在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指引下,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逐步得到发挥——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民生服务领域有了更多跨区域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良的环境质量……
面向未来,沪苏浙皖合抱而成的长三角,将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携手攻坚、共建共享,为全国跨省域推进共同富裕探路。
三个“协同”彰显示范特色
地区人均生产总值15万元,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4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以内……对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不少领域的2025年目标已提前或即将实现。
“从示范区辐射整个长三角,我们努力在产业协同创新、区域城乡融合、居民就业增收等领域,形成共同富裕的标志性成果。”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陈海涛说。
——推进产业协同创新,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上海本地,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江苏常州,提供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浙江宁波,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
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4小时产业圈”是长三角推进产业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
《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提高到262.48分,2018年后年均增长11.17%。
“长三角汽车产业协同发展,通过产业转移,给承接地创造更充分就业,上海也得以腾出更多战略空间培育壮大新动能。”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说。
2023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三省一市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协同性不断增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经营主体活力竞发。
——探索跨域协同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内,80%的入驻企业来自江苏南京;上海金山区与浙江平湖市的交界地区,番茄、草莓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在智能控温大棚里旺盛生长。
一边是先富省(市)域积极带动后富省(市)域的“组团式发展”,一边是毗邻交界区域创新合作模式的“抱团发展”。
公共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全域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在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下,长三角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截至2023年,长三角41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5.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协同推进强村富民,加强困难群体保障。
走进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横溪村的“共富工坊”,只见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工人正娴熟地制作节日礼品。“一天做300来个,能赚90元钱。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我不用遭受日晒雨淋,还能补贴家用。”村民曹素贞说。
发展低碳绿色农业、生物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长三角协同推进强村富民行动,助力困难群体增收。
2024年4月7日,在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山鹿田村的婺州举岩茶基地,茶农在采摘举岩茶鲜叶,发展特色茶产业是推动当地百姓共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增收”的同时还要“减支”。长三角致力于不断缩小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之间的差距;通过比对筛选出14.4万条在外就读学生数据,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全部实现跨省市资助免审即享。
“一体化”成共富生活“推进剂”
聚焦民生期盼,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形成的相关经验探索,在更广阔的区域内有了更丰富的应用。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医保异地结算,省心又省钱。”安徽省宣城市市民高伟说,自己需要长期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治疗,2023年住院花了16万多元,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异地直接报销就结算了近12万元。
随着长三角地区异地结算深入推进,群众异地就医“垫资”和报销“跑腿”的难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2024年3月8日,市民在位于上海市档案馆的长三角地区民生档案异地查档受理点查询出生医学证明档案。新华社发(陈梦泽 摄)
“如何让项目化学习真正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参加完在安徽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研讨会后,浙江省特级教师孙军波感到受益匪浅。
孙军波说,长三角已建立起多个教育一体化发展联盟,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教育部门还联合开启了“长三角地区骨干教师交流研修和访问学者计划”,这些举措都将有助于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
——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联合开发江南水乡观光、研学等文旅产品,联合开展马拉松、自行车等体育运动……依托山水相连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长三角各地康养、民宿、文旅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2023年6月30日,旅客在上海至嘉兴的Y701次“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旁拍照打卡。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很多游客不再满足于吃好喝好,而是希望参与更加优质的文化活动,满足精神需求。”上海市江南莲湘民宿主人曹月芳说。
基于统一的数字化政务服务体系,长三角各地在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着力提升游客的同城待遇。
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良渚遗址……退休后的施先生发现,自己的江苏社保卡在长三角各处文博展馆打卡畅通无阻。辐射长三角的“敬老通”应用,将医、食、住、行、游等敬老惠老待遇都归集到了一张卡上。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春日暖阳下,太湖贡湖沙渚饮用水源地风景秀丽。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副主任奚河说,沿湖地区协同治理,带来的不只是一湖清水,还推动了沿湖地区的产业焕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2023年3月16日,在太湖畔的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义皋村,保洁员在清理河道。多年来的溇港整治使得太湖周边河道水质明显改善,也为乡村旅游注入动力。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长三角百姓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明确而迫切。
近年来,长三角致力于开展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固体废物协同治理,探索推动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交易,为实现共同富裕厚植良好的绿色发展基础。
将“一体化促共富”进行到底
在沪苏浙交界处的太浦河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标志性跨域项目“方厅水院”正在抓紧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各地居民可就近就地办理业务,还可共享跨域优质的滨水公共空间。
按照以前的工作流程,跨域项目需要沪苏浙三地各自申报、审批,建设单位要准备三套不一样的材料、跑三个窗口、盖三个章。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下,由执委会牵头,该项目最终采用跨域一体化审批模式,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示范区挂牌以来,我们形成了136项务实有效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2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
让长三角居民享受更多一体化发展成果,是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3年6月2日,安徽的辅警(左二)和江苏的民警(右二)在丹阳警务室政务服务窗口为人们办理业务。安徽马鞍山博望区丹阳镇与江苏南京江宁区丹阳社区相毗邻,2023年年2月底,苏皖“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政务服务窗口正式揭牌,在两地交界区域实体化运行。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七都悦心公寓,是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之一。良好的环境、地缘人缘相亲的氛围,吸引了长三角各地70余位老人来此入住。
吴江区委书记李铭说:“异地福利性养老和异地半福利性养老,需要在养老金的转移结算、养老人员信息互通、养老设施共建上有更多突破,我们将携手长三角兄弟省市,深耕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
制度创新离不开政策协同。
跨省公交联运、职教院校统一招生录取、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为共同富裕工作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长三角正努力通过协商、评估,制定更有效的一体化政策。
2023年6月24日,乘客在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站进站乘车。当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并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实现无缝换乘,长三角核心城市间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省互联互通。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既要打破区域之间不合理的‘政策藩篱’,又要充分尊重各地的客观发展情况与资源分布差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负责人说,锚定增进民生福祉,绘就共同富裕美好图景,长三角三省一市将立足长远、久久为功。
文字记者:邬焕庆、俞菀、唐弢
参与采写:胡洁菲、朱国亮、胡锐、杨绍功
海报设计:张铎
编辑:杜宇、杨步月、金地、马晶、侯帮兴、胡碧霞
统筹:王洁、曹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