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年辉煌  /  正文

百年辉煌

乘“数”而上蓄势向“新” 开辟增长新空间

发布时间 : 2024-05-28 10:54:07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乘“数”而上蓄势向“新” 开辟增长新空间

2024-05-28 07:59:0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图为观众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体验区观看AI书法机器人在扇面上写字。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福山福水,岁岁更新。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近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八闽大地上的数字之约广邀四海宾朋、展示数字成果、探索未来方向,激发更多人乘“数”而上,蓄势向“新”, 共同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数字应用映照更多生活场景

  数据一屏通览、闽政通APP、福建卫星、宁德时代神行plus电池……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福建成果体验区集中展示了50余项数字福建最新的优秀建设成果和案例,其中首发、首展18项。“科技感”十足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吸引不少市民观众驻足围观和现场体验。

  福建网龙网络公司首次展出教育主题积木交互沙盘项目。该项目使用了近百万个积木颗粒,打造了古田会议、飞夺泸定桥等五大红色主题重要场景以及《夜宿山寺》等经典古诗词场景,结合AI表演、VR、AR、柔性屏等交互体验,通过AR眼镜、电子显示屏、光影效果,一幅幅红色教育画卷以及中国传统古诗词绝美意境呈现在大家眼前。

  网龙网络副董事长梁念坚对记者表示,本次峰会,公司还带来了十余款数字教育产品展示,有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服务机构的平台产品,有面向初、高中数理化学科的自主学习工具,以及利用AI、VR赋能实验教学的工具等,观众可以与AI数字人在直播间聊天、用VR设备沉浸式做实验。

  VR服务智慧气象管理、卫星遥感助力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新技术应用吸引不少人驻足,这些应用也在“田间地头”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帮助下,测量和上报全部实现了无人化、自动化、精准化。”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智农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刘永銮说。不仅如此,具备智慧辅助驾驶的插秧机也解放了人力,还帮助提高栽培质量和收益。他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数字农业应用技术出现。

  数字经济浪潮奔涌

  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奔涌的数字浪潮,正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在全国纺织业重要集群地福建长乐,借力工业互联网,当地纺织企业加快创新驱动转型步伐。

  走进位于长乐区的福建金源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上百台高速运转的智能织机上,不时有红色、蓝色的小灯亮起,显示出需要换梭的情况;车间走廊悬挂的5G智慧工厂大数据平台上,整个生产流程的详细数据都实时显示;在每台织机前都有一个二维码,管理人员扫码就可以知道生产数据……

  “平均生产效率提高5%,员工人均产量增加8%,减少异常停机时间13%,降低生产质量问题30%,实现产品质量工艺100%可追溯。”福建金源纺织总经理助理陈学鑫说,通过5G智慧工厂的建设,企业实现了从订单到生产、设备、能源、质量、仓库等全业务流程的“一屏尽览”,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专家学者认为,数字技术正日益融入经济发展的各领域,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土壤,不断拓展着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向“新”提“质”,福建以数字创新为驱动力,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2023年,福建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9万亿元,对GDP贡献率超53%。

  5月24日,福建省数字经济合作创新发展大会暨重点项目签约、推介活动上,50个数字经济重点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319亿元。

  据悉,此次集中签约项目涵盖数字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区域总部等项目,其中数字产业项目投资占比超90%;80%以上都是民间资本投资合作项目,合作对象包括百度、商汤科技、浙江大华、软通等国内数字经济领军企业。

  “本届峰会集中签约项目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项目更具科技含量和创新性。这些项目的落地将有助于打造高水平数字经济产业链,为做大做强做优福建数字经济注入新的动力。”福建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峰会共对接签约数字经济项目421个、总投资2030亿元,涵盖数字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等领域,将有助于打造高水平数字经济产业链,为做大做强做优福建数字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数字中国建设聚力前行

  闽江之畔,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会场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犹如展翅鸿鹄,迎接八方来客。据悉,前六届峰会共促成数字经济项目近2600个,总投资超1.6万亿元,反映了数字中国高速发展的图景。

  既立足国内,更放眼世界。近年来,“数字福建”建设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网龙网络公司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到教育细分领域,数字产品遍及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厦门美图公司的美图秀秀系列产品已覆盖超过15亿台移动设备,企业拥有超过5亿海外用户……

  因数字而变,因数字而兴。

  近日,福建印发《2024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明确新培育5个左右省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2万亿元。“下一步,将聚焦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福建数字化转型由‘点上培育’向‘面上推进’迈进。”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放眼全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布局,智能制造不断提速,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动……一幅欣欣向荣的数字中国发展新图景徐徐展开。(记者 董建国 张华迎 秦宏)



跨境电商成拉动外贸新动能

2024-05-28 08:11:31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有利于促进外贸结构优化、规模稳定,有利于打造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要积极培育跨境电商经营主体,鼓励地方立足特色优势支持传统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更多展示对接平台,持续推进品牌建设。2023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达2.38万亿元,增长15.6%。在政策与新技术赋能下,跨境电商在技术、模式、供应链等方面已形成全新业态,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之一。

  技术创新驱动

  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主体超过10万家,海外仓已达1800个,全货机达255架。随着跨境电商整体规模的扩大,我国跨境电商在平台运营、供应链整合发展等方面呈现出全新态势。

  技术创新是推动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数字化赋能让企业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海外不同市场的消费趋势,进而灵活调整工厂的生产计划及策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供需“一键匹配”,从“人找货”转变为“货找人”,大幅提升交易撮合效率。

  近年来,直播电商发展迅速,跨境电商平台也积极探索利用新模式、新工具助力我国企业“出海”,其中,跨境直播成为新亮点。早期外贸企业跑展会,成本很高,而且通常只能见到样品,无法了解产品背后的情况。随着数字化外贸的兴起,外贸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沟通,借助直播探厂,还可以实时了解生产线状况,外贸交易更加高效透明。

  与国内面向消费者的直播不同,跨境电商领域的B类跨境直播除了商品展示外,更大的意义在于为国内卖家和海外买家提供面对面的深度沟通场景,真人接待、直播探厂、实时沉浸式体验,帮助双方建立信任、达成交易。

  当前,阿里巴巴国际站、希音等跨境电商平台已开始探索跨境直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阿里巴巴国际站上的深圳硕腾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直播的9个业务员,每天抵达工位后,只需打开设备,就能一键开播。公司CEO罗畅说:“以前是设计脚本引流,现在更多是客户来询盘,我们可以实时互动。”希音也尝试通过其APP内的互动式购物直播节目发布新品。

  AI等技术也是近两年跨境电商的关键词。阿里巴巴国际站总裁张阔对记者说,AI外贸产品推出不到半年,已有1.2万家外贸企业订购使用,AI正驱动外贸行业走向全面智能化。

  改善物流时效

  今年以来,各大平台不仅在直播等新模式、新技术上持续探索,更在供应链、仓储等方面发力。几家跨境电商平台纷纷推出了半托管模式。

  全托管模式下,平台为商家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了企业“出海”门槛、拓宽了订单渠道,不仅为出海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商业基础设施,而且更加自主可控。半托管模式与全托管模式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仓储物流上。半托管模式更适合拥有海外仓库物流合作商的跨境商家。全托管商家如果拥有相应的仓储物流能力,也可以选择半托管模式。

  多多跨境和阿里巴巴国际站今年都推出了半托管服务。以多多跨境为例,目前,多多跨境可以提供国内头程运输—国际干线—海外尾程运输的三段式物流服务。在全托管模式下,卖家将商品发往国内仓后,多多跨境从国内仓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直邮至海外转运枢纽,再由当地物流公司配送给海外消费者。随着半托管模式的落地,在目的国拥有仓库物流合作商的商家实现了“本对本”发货,这对于当地消费者意味着商家履约能力增强、收货等待时间缩短,尤其是中大件产品的消费体验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物流时效是驱动跨境电商平台提升单量的突破口之一。对消费者而言,物流时效性是其复购与否的考量因素之一;对电商平台而言,高效的物流有助于塑造平台的差异化优势,打破同质化难题。

  据了解,希音在美国、波兰、加拿大等地设有海外仓,在全球多个地区建立了大型配送中心,通过实现物流系统的数据化,大大提升了物流配送的效率。希音美国业务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公司计划在美国建立大型配送中心,以将物流配送时间缩短3天至4天。此外,速卖通与菜鸟国际合作,双方联手推出了“全球5日达”国际快递快线产品,率先覆盖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和韩国等国家。今年3月份,“全球5日达”拓展至包括德国、法国、美国等在内的11国市场。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中国商品在海外通过海外仓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但还需要完善售后和物流生态,以此来优化海外消费者售后体验。

  带动产业发展

  跨境电商连接着国内产业链供应端与海外出口消费端,如何将生产端与消费端快速匹配,提高效率?业内人士分析,新一代跨境电商的制胜之道在于“柔性、按需”,供应商通过“小单快反”模式持续提升生产效率来满足海外消费者的需求。

  新一代电商平台出海依托国内供应链优势,多家跨境电商平台通过深入全国产业带,助力中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与“出海”。

  希音相关负责人介绍,希音柔性按需供应链模式,利用实际市场需求来预测销售和控制生产,最终减少生产过剩。如果销售趋势好立刻返单,如果销售不达预期则中止生产。希音希望通过此模式,解决服装行业高库存问题。

  柔性按需供应链模式的背后,需要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高度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据了解,一些跨境电商平台帮助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从开发、生产、仓储、物流等各环实现全链路的信息化升级,让整体的信息流转、匹配和协同变得更高效、更精准,从而带来整体效率的提升。

  多多跨境负责人告诉记者,Temu(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已实现对国内制造业品类的全覆盖,先后推动服装、数码、家电、箱包、户外、配饰、玩具、文具等上万家制造业企业成功“出海”。据悉,阿里巴巴国际站为国内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获客转化、数字营销、线上交易、跨境物流、外贸SaaS等在内的全流程、一站式数字外贸服务,方便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全球贸易。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我国跨境电商行业蓬勃发展,全球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喜爱度和需求度不断增加。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创新,更好地沟通和服务全球消费者,缩短供需双方距离,是实现行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需着重探讨的课题。

  优化海外布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优化海外仓布局,支持加工贸易提档升级,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增长点。如何促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寇春鹤表示,首先要进一步优化国际供应链管理,立足重点市场、建设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作为新型外贸基础设施,海外仓建设对提升物流效率、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降低企业贸易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从政策引领、金融支持、国际合作等方面发力,解决海外仓建设成本高、布局有待完善、运营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此外,可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平台自建自营海外仓,支持中小微企业共建共租共享海外仓,引导专业物流仓储公司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海外仓服务。还应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推动海外物流智慧平台建设,促进仓储管理体系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在巩固和发展存量市场、适当拓展增量市场之际,也需防范外部环境风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高技术室主任张于喆表示,针对一些发达国家可能施行的对华企业的不公平性举措,企业要做好合规性要求检查,避免负面冲击,加强与主要国家监管部门的沟通,并适时寻求外部律师的帮助。

  随着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的提升,中国企业亟需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指导。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关注和保护我国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建立国别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和支持机制,推动与其他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击跨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为中小企业出海、跨境电商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中国经济网记者 彭金美 张 萌 李 方)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024-05-28 08:09:32 来源:经济日报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由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重构生产组织形式等,实现更高效率的生产力水平。企业在科技项目形成、组织和资金配置等方面具备很高的主导性和参与度,以创新引领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和企业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力量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企业作为创新知识生产和成果转化的关键枢纽,是推动科技创新、整合利用要素资源、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有生力量。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有利于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既包括科技和产业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与制度层面的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企业是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主要载体,对生产力的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创新知识生产和成果转化,才能实现产品创新和产业变革,推动形成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质态。纵向看,创新表现为一种链式过程,由科学的发明发现、专利和技术开发、市场化应用等环节构成。科学发明发现是推动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创新的源泉,将其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需要通过企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对接。横向看,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相互支撑、良性互动,构建高效完善的协同创新格局。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市场,对科技发展的社会需求更加敏锐,往往走在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最前沿,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力量。现实地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协同演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创新应用场景成为连接基础创新和成果应用的重要纽带。企业可以提供涵盖各类需求的丰富应用场景,充分发挥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溢出效应好等优势,不仅可以提升创新效率,而且有助于推进多路线技术开发。

  有利于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就意味着以各类要素资源的高效组合和顺畅流动,完善创新要素配置结构、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企业是市场的微观主体,是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重要载体。企业既能够将科技、金融、人才、资金聚集起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又能利用数据、信息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涌流。

  有利于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产业变革的内在要求,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以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最终要落实到一家家企业上。无论是推动相关产业政策落地生效,还是促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最终都需要由具体的企业来完成。通过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能够提供新的技术研发与创新组织形式,更好满足技术创新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我国产业创新能力。此外,企业通过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技术、运用新材料、制造新产品以及推进管理创新,可以为市场提供更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从而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有效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创新引领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全力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让颠覆性和原创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塑造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着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打通制约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一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实力和创新优势,有能力、有条件在创新引领方面展现更大作为。国有企业要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加大研发投入、整合创新资源,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科技创新关键领域的战略支撑作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引进和集聚人才。在考核机制设计上,要从企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出发,坚持目标导向,实现对企业战略目标落地的有效牵引,鼓励企业进行长期创新投入。另一方面,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稳定民营经济预期,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使民营企业安心发展、放心发展。精准制定实施各类支持政策,加强政策协调性,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和利益诉求,打通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强化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加强企业主导的产研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整合集聚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供给、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企业,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专利布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优势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联合组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另一方面,要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是人才,尤其是能够把各方面人才与各方面资源组织结合起来的企业家。调动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重视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大力支持创新创业,着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坚定企业家信心,稳定企业家预期。

  (张其仔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