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年辉煌  /  正文

百年辉煌

推动数字文明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发布时间 : 2023-07-12 12:00:50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来源:经济日报2023-07-12 09:39

作者:方晓霞(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产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态,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要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作为重要依托。

数字产业集群主要是指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等数字经济核心领域的企业及科研、金融、物流、贸易、知识产权等相关支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在特定区域聚集而形成的产业活动的空间形态和网络化组织形态。这些基础设施、投入要素、企业和机构不仅具有紧密的上下游投入—产出联系,而且相互依存、共同演化。此外,由于数字经济具有泛在连接、实时交互等特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将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各类企业和机构、产品、用户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实现海量的数据处理和交互,推动数字产业的活动突破地理空间的约束、打破传统产业集群的范围,实现以数字技术设施为支撑、以数字平台为载体、数字产业链相关参与者在虚拟数字空间的高度聚集。

在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迭代和市场变化加快、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发挥其集聚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对于加强技术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数字产业创新力。数字产业集群中聚集了大量科研机构、具有强大产业化能力的龙头企业、创新活跃的初创企业、在细分领域不断推动技术迭代的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大量的创新人才,这使得产业集群中科技人员流动和知识交流频发,创新活动密集。一方面,一项有市场前景的颠覆性创新出现后,行业龙头企业能够高效协调产业链各个环节推进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形成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近距离的观察模仿,供给、技术联系和人才交流,使显性和隐性的专业化知识得以更好地传播和积累,有助于增强技术溢出效应,提升研发创新能力。

提高数字产业柔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必须适应个性化、易变性的市场需求,产业链供应链能够快速响应并且以合理的成本实现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交付。在数字产业集群中,上下游企业的空间集聚有利于提高生产资源的组织效率,缩短产品从原型设计到生产制造、投入市场的时间,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进行改进,加快数字产品和服务迭代升级;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智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效率,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动态,并借助高效连接的供应链系统,以具有竞争力的成本进行多批次小批量甚至定制化的生产,提高对市场快速变化的响应速度和满足能力。

增强数字产业韧性。数字产品结构复杂,知识、技术密集度高,产业链条长,参与主体多。在数字产业集群中,产业链条上互为投入和产出关系的各环节企业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高度聚集,不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而且显著降低了由于各种中间投入产品运输距离过长以及国家间经贸摩擦加剧等造成的供应链中断风险,较好地提升了我国数字产业的韧性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与工业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不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构建并不完全依赖于真实的空间集聚,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虚拟空间的集聚,是产业链的集聚。我国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要聚焦新技术、新赛道,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世界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构筑数字产业竞争新优势。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夯实底座。立足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从顶层设计高度对数字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利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科教创新资源丰富、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集群基础良好以及数字经济势头强劲等优势,率先打造一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创新密度高、市场潜力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发挥“头雁”引领效应,推动在全国形成有序分布、分工合作、协同互补的“雁阵式”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加强通用数据中心等优化布局,持续加大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信息通信设施建设,促进集群企业间业务系统对接与数据共享应用,提升集群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是增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集群高效协同创新。将创新作为推动数字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的建设,推动集群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环节技术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加强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底层技术攻关,提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具有先发优势技术的供给能力;探索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骨干企业投入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开发、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联合体,形成大中小企业高效协同创新格局,提升集群整体创新效能。

三是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领军企业,提升集群品牌国际影响力。领军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导者、规则制定者和生态构建者,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对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要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先进通信、集成电路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发展壮大现有数字科技龙头企业,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依托,通过工业大数据交易平台等,带动形成上下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紧密配套,数字化技术服务商、软件开发者、金融机构、科研院校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等高效链接、多方协同、竞合共生的产业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集群品牌。

四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集群国际合作。引导集群以全球视野谋划和积极开展国际创新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集群产业配套完备、营商环境良好的优势,强化产业根植性,不仅要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还要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吸引过来,提升集群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引导、推动集群参与产业国际合作交流活动,通过跨境创新孵化以及科创项目合作等,加强与世界一流产业集群间技术、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交流,推动集群加快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方向升级。



索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

来源:经济日报2023-07-12 09:38

作者:高太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数字化基础薄弱,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在万物智联、生态重构的大趋势下,单个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改进,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群落中寻找生存空间。加速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把握和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找准方向、精准发力。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平台化发展、智联化演进、生态化重构等趋势。互联网平台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大平台+小组织”成为产业组织演进方向。万物智联是未来数字经济的重要演进形态。一方面,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人和物将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并对外部环境、生产活动、生活场景等实现动态感知;另一方面,未来的产品将普遍包含智能模块,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实现监测、控制、决策、优化等功能。面对新趋势新变化,对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合作化”是重要的发展方向。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企业的供应链、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等将全面重构,推动中小企业群体沿着生态群落演进的路径快速发展。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从生态群落演进视角整体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系统性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性。建议密切跟踪数字经济生态群落的发展状况,研究群落演进的客观规律,加快制定促进线上生态群落发展的系统性政策,进一步完善关键基础设施、数字人才、技术标准、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措施。

二是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大型数字平台与中小企业是共生关系,但平台应发挥核心枢纽作用。建议将支持平台企业的创新发展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依据数字经济规律支持和规范平台企业发展。

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建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发展促进部门将数字化培训作为重点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尤其要关注中西部地区企业需求,确保相关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优化相关领域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数字经济领域改革,减少数字经济相关市场准入限制,通过优胜劣汰加快中小企业群体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完善5G、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增强财税、金融、人才等相关政策引导作用,切实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和合共生,向善而行——数字商务发展中的数字文明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6-21 09:49

作者:华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苏琳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博士)

“文明”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纵观人类发展史,每一次文明形态的重塑,都离不开技术驱动。以“大智移云物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数字技术都从量的积累迈向了质的飞跃,达到足以塑造一种人类新文明的高度和节点,我们已经进入由数字经济新阶段驱动的数字文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具有重要的前瞻性和指导性,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人类交互活动与文明伴生,数字商务是交易活动的数字化体现。数字文明呼唤“和合共生,向善而行”的新商业文明理念,数字文明建设要保障人民在数字化环境中通过交易活动满足美好生活所需的环境、行为准则与文化观念集合,主要包含交易环境安全性、内容文化性和数字社会秩序性三方面。

交易环境安全性是数字文明在数字商务领域存在的基础

安全的网络屏障为数字文明存续提供良好的环境,交易环境安全性是数字商务生态存续与发展的基础。其一,数字商务活动的复杂性与虚拟性对于网络安全具有很高要求,尤其是直播电商和元宇宙购物等新模式,具有多方参与和技术复杂等特性。缺乏网络安全屏障,将难以避免复杂性与虚拟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与缺乏信任等诸多风险。其二,在以数据为战略性生产要素的数字时代,数字商务平台收集并处理大量包含身份、轨迹、财务等敏感信息的用户数据,一旦数据外泄,尤其是聚合后的高阶数据,将带来个人隐私和社会、国家安全层面的巨大风险。

因此,国家需要动态关注不断演化创新的数字商务形式,制定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为数字交易环境提供安全保障和监管,通过数据治理规范数据生产-存储-传输-应用全流程,统筹数据安全和数据发展的关系,建立数据伦理,用数字化思维重塑网络安全。数字商务平台须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数据隐私保护体系,加强数据福祉,坚持数据有度,科技向善,为数字文明保驾护航。

内容文化性是数字文明在数字商务领域的内核

文化观念是数字文明的本质要素和内核,也是不同国家数字文明差异化的原因。在产品极度同质化的时代,产品内容化和内容产品化成为数字商务的核心,如为产品创造品牌故事、增加内容设计,通过内容增强产品的服务体验,赋能产品实现差异化,从而打造竞争优势。丰富的数字文明内涵需要通过打造产品内容化深化内容文化性。

中华民族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不仅是我国对外的形象名片,也是每个中国人民族认同的符号,是国风国潮文化崛起的思想动力和源泉。越来越多企业在产品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与工艺的国风国潮元素,包括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传统艺术和工艺、少数民族文化、民族记忆等,赋予品牌中华文化内容,在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同时,通过“时尚+传统”的跨界吸引新生代群体。比如,中国李宁通过融入秒速刺绣元素、折纸艺术元素的创新性产品设计,高水准全方位演绎国潮,持续加深国潮代名词的新品牌认知,原创IP产品通过“国潮元素+故事包”赋能产品增加中华文化底蕴。美妆护肤品牌花西子以“东方彩妆,以花养妆”为发展理念,致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进行融合,采用同心锁、雕花等设计元素,推出苗族印象、西湖印记等系列产品。鸿星尔克不断在产品中融入国风元素,打造以IP为核心的新产品,联合国风动漫《一人之下》推出联名板鞋和卫衣、联合清明上河园上线板鞋、携手河南博物馆推出河南文创系列服饰,将“有文化的内容”通过数字平台延伸到直播间之外。这些国风国潮特色产品内容的火爆,体现了消费者基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心理需求而产生的,对于中国特色产品的需求。品牌也基于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不断融入国风元素和符号,打造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品牌故事,走进国人心中,走向海外市场。

数字社会秩序性是数字文明在数字商务领域的表现形式

文明与蛮夷的最主要区别之一即表现为文明具有的规则与秩序性。数字商务生态是典型的多边市场,数字文明要求所有参与者在平台上和谐共生,共创价值。其一,数字文明体现为所有参与者在数字商务平台能够发表客观真实观点并自由平等交流。数字文明的规则与秩序性能够维护良好的交流环境,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理性和文明的互动,避免虚假信息传播、恶意攻击、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其二,数字商务领域的交易秩序也是数字文明的重要体现。在数字商务平台上,买家和卖家之间进行交易,涉及到商品的购买和销售、价格的确定、物流的安排等多个环节,交易的秩序和公平性依赖数字文明所体现的信任机制和交易规则,比如依赖多边用户共创的评价和监督系统,以及退款保障和交易纠纷等解决机制。

作为监管方,国家需要自上而下统筹规范数字商务活动中的基本秩序,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数字商务平台的责任和义务、推动更多新兴数字商务活动形式的标准化规则等,为平台管理托底;作为平台方,平台运营者需要适当引导所有参与者传播正能量和推动公益活动,提高参与者的规范意识和数字素养,引导参与者合理利用平台资源,维护良好的交易秩序,构建积极、健康的平台生态。作为直接参与方,所有平台参与者需要共同参与和遵守数字商务活动规则,共同维护数字商务秩序。

数字文明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文明新形态,在数字商务领域以交易环境安全性为基础,体现产品内容化和内容产品化的丰富文化内涵,综合展现为数字商务领域的整体秩序性。在数字商务新逻辑下,以多边市场为特征的数字商业生态各参与方,以科技向善为指引,遵守既定数字文明准则,推动企业、品牌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共创跨界产品文化内容。而即将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将为共建文明的网络世界,共创数字文明的未来,实现数字文明共享搭建交流平台。期待各方在对话中展现文明观的中国表达,共同打造和谐美好的数字商业生态。



推动数字文明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6-26 16:25

作者:姚洪越(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工商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目前,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正在山东济宁曲阜开启,活动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相信并期待,通过对话交流,活动可以为与会嘉宾提供一场传统文明与数字文明碰撞交流的思想盛宴,助力应对人类文明挑战。

数字文明是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数字技术渗透蔓延到社会文明各领域而形成的社会文明形态,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在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强调,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数字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撑和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刻把握数字文明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大力推动数字文明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是我们建设数字文明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数字文明的坚实基础和深厚沃土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其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以及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数字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数字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准则和目标指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数字文明,为谁建设数字文明,怎样建设数字文明,是数字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从清朗行动、到网络强国建设、再到数字文明建设,数字文明的发展脉络清晰、目标明确。数字文明建设旨在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数字文明的建设提供了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价值准则和目标指引。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与衣食住行其背后的价值观、共建共享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追求为数字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航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数字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道德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数字文明的建设是一个新领域层出不穷、新问题不断涌现、新群体迭代更新的系统工程、动态工程、社会工程。法律规则的滞后、利益立场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将长期贯穿数字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华传统美德在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现在与未来、权利与责任、技术与人文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对相关问题有明确的道德判断、道德指引和道德要求,以及基于中华美德至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建设环境。这为数字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破解、矛盾缓解和风险破解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数字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基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土广袤、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特点孕育而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从生产生活的劳动经验到歌颂伟大友情亲情爱情的故事传说;从个人道德价值观的培育教化到治国理政的制度思想;从区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到中华文化的出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数字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矿藏。以汉服华服的改良再现、诗词歌赋的现代改编、琴棋书画样式的文创商品、遗迹文物的网络传播、经典故事的新编新演等形式为代表,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化技术紧密结合,为数字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质料。

数字文明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契机和强劲动力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历史工程、是一个需要科技支撑的创新工程,是一个需要人民参与支持的人人工程。数字文明深刻改变了并将持续深入地全面培育塑造全新的人类社会形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抓住数字文明带来的时代契机和强劲动力,不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数字文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技术支撑。数字技术、网络空间是数字文明的重要工具和主要特点。借助数字化技术,经典作品的数字化、经典阐释的网络传播、文艺作品的推广普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魅力、呈现精彩的最优路径、强大选择。依托网络技术、智慧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国风歌曲、传统戏剧、华服设计、经典金句都不断在更高层次、更深含义、更广领域成为彰显中华立场、中华风范、中华风骨、中华理念、中华气韵、中华价值、中华智慧的最好凭借、最佳途径、最美载体。数字文明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提升传播效能,扩大传播覆盖面,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价值的同时,提升其经济价值,以数字经济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

数字文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拓展了丰富路径和实践可能。数字技术,让文化典籍从平面纸张升级为三维彰显,让文字演绎的动人故事变为视听盛宴、沉浸式体验。网络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尺度的限制,让鸿雁传书演变为视频在线、让久远历史变成鲜活故事、让实物呈现充满网络空间。北斗导航、5G互联、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网上学习、课堂在线,让亿万人民得以更好地学习体验中华故事、感悟和践行中华价值、表达和传递自身感悟、促进和推动国家治理。越来越多个人和集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参与者、践行者和贡献者、创造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路径和实践可能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弘扬、发展促进、人心温润、社会和谐功能更好彰显。

数字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发展助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规律。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数字文明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国际性是其原生性本质属性,沟通交流是其发展需要。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铺就文明交流互鉴、数字文明共建共管共享的广阔天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表达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的道路途径和内在动力。讲好中国数字文明的建设故事,推动世界数字文明的建设发展,天地广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统文化与数字经济有机融合滋养中国特色数字文明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6-16 19:02

作者:蔡跃洲(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012年以来,伴随着互联网、3G/4G/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孕育兴起到加速演进,再到深入发展,衍生出以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各种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宏观经济也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16-39岁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支撑要素和投资规模驱动的丰裕劳动力禀赋开始减弱;2013年,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新常态”,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增长动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可以说,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不仅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也是把握好历史交汇期并实现同频共振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十八届和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多次围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相关主题开展集体学习。早在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便指出:“我们不拒绝任何新技术,新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只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都不拒绝。”2021年10月1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以《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题刊发在《求是》杂志2022年第2期。

从我国数字经济实践来看,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凭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平台网络外部性特征的高度契合,我国在数字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短短十多年时间,平台外卖、快递、网约车、共享单车、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灯塔工厂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效率、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现代化的同时也催生出全新的经济社会关系,孕育了全新的文明形态——数字文明。

数字文明,从目前来看尚无公认的明确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数字文明的产生应该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基础。或者说,数字文明应是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基于新的经济社会关系而逐步形成的用于规范人们行为方式,更好适应和支撑新经济形态发展的一系列规则、制度、文化的总和。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数字文明形成和发展,取决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数字文明作为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实践的产物,与其应用的场景和实践的土壤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数字文明必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国别特征。我国的数字经济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为此提供例证。

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新经济”开始,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总体来说是以模仿追赶为主。在芯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长期处于跟随状态,近年来更是面临“卡脖子”风险。在新业态、新模式方面,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即时通讯、网约租车等垂直领域的应用,初期很多也是对标国外竞品的模仿创新。尽管如此,不少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较为典型的例证就是中国式农村数字减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在此过程中,各大消费互联网平台,配合国家战略,依托覆盖全国的各类基础设施,将业务下沉到农村,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扶贫模式,探索出“国家战略引导、基础设施覆盖、平台下沉创新”的数字减贫新路径。中国式数字减贫的成功,既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配合”制度优势的成功,更融入了“共产党人初心”,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民为邦本”“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等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专门谈到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未来发展数字经济、塑造中国特色数字文明,需要以此为指引,将前沿数字技术应用与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创新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滋养中国特色数字文明的形成,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今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曲阜十周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也即将第一次走进尼山,举行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这次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既是一场触摸历史、拥抱未来的深邃思考,也是一场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碰撞交流。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选择在中华先贤孔子故里曲阜举办,体现了传统文明的思想智慧与数字时代新知识的碰撞交流,有助于来自世界各地和社会各界与谈人近距离感受璀璨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相信主办方独具匠心的安排,能够使“数字文明尼山对话”成为跨越时空,连接世界文明与中华文明、融合数字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桥梁,助力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塑造更具包容性和普惠性的现代数字文明。



以智御智,重在育人——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文明与人才培养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6-29 09:28

作者:刘敏华(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近日,以“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为主题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举办,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成立后首次举办的专题性活动,来自全球政企学研各领域的嘉宾参与对话,汇聚智慧凝聚共识,共促人工智能向上向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特别是人工智能推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新变革,拓展了人类文明的新空间,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驱动下,移动终端、互联网、传感器网络、物联网、车联网等纷纷兴起,网络、计算与感知已广泛渗透生产生活,与人类相伴相随。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的“物理世界—人类社会”二元空间,逐渐步入“物理世界—人类社会—数字空间”所构成的三元空间,人工智能则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一般来讲,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自1956年麦卡锡、明斯基等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夏季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至今短短60余年,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焦点,俨然已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目前全球科教界和产业界已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意义,纷纷转型布局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近日,中国工程院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2023》。该报告指出,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这在智能芯片、基础架构、操作系统、工具链、基础网络、智能终端、深度学习平台、大模型和产业应用等领域,为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的风险挑战,而且是非传统的巨大风险挑战。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以及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就业变革和社会影响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人类共同思考和解决,也表明传统的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等面临着颠覆和重塑。尤其是2022年底ChatGPT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新的里程碑,一方面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提供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另一方面也再度引发对人工智能技术潜在风险和伦理问题的关注和热议。

2022年,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白皮书》提出:一是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不断暴露出由其自身特性引发的风险隐患。如深度学习模型的可靠性难以得到足够信任;黑箱模型具备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易引发不确定风险;人工智能算法过度依赖训练数据,如果训练数据中存在偏见歧视,会导致不公平的智能决策产生等等。二是人工智能对现有法律及规范体系造成了多方面冲击。如在主体资格界定方面,沙特阿拉伯授予机器人索菲娅以公民资格;在隐私保护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伴随侵犯个人隐私问题时有发生;大量企业违规采集顾客人脸信息用于商业目的;在责任划分方面,某品牌电动车失控门事件使得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备受质疑。三是伦理及社会秩序受到的冲击愈发严重,人工智能存在对人类权利造成冲击的风险,如人工智能引发的就业歧视,对人类行为提出新规则,劳动力的变革更替等问题。

因此,革命性的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世界各国既要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同时也要保持传承人类文明的警觉,提升文明自觉和治理水平。可以说,人工智能领域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聚焦人工智能治理,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纷纷进行探索,联合国、G20、OECD、G7等都为引导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不懈努力。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G20于2019年参考OECD人工智能原则,批准和倡导“尊重法律原则、人权和民主价值观”的《G20人工智能原则》;2021年,欧盟率先推出《人工智能法草案》;我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也于2021年9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2022年7月,深圳市发布全国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准入和登记、使用管理等作出全面规定,探索无人驾驶汽车“路权”,其中不乏突破性创新举措,为未来智能互联车辆自主驾驶的大规模商业运营奠定了法律基础。同年,北京工商大学成立全球治理与数字法治研究院,旨在从全球治理的视角,开展数字时代的社会法体系研究,倡导推进数字文明,提供法治保障。

人工智能时代是人的智能的工具性飞跃,是人类的进步而不是人类的退化。现代化只能是人的现代化,不能是人的异化。正如孔子所倡导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的智能应该驾驭人工智能,人类文明应该引导数字文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文明观来看,我们应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贺信中指出的“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正面效应,发展可信、可靠、可控、可约束的人工智能技术,走出一条创新驱动、技术向善、持续健康的人工智能发展道路,助力数字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支撑引领人类走向“智能向善”的科技文明时代。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契机、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需求、人类全球治理的新挑战,要提升人工智能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强化智力供给,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国家战略,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世界,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扩大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和“智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场景深度结合,实现“千学百科”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人工智能人才融入“千行百业”,让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真正“顶天立地”。二是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强化高校与政府、园区、企业各方面的互动合作,深化校地企合作,建立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的联合供给体系,开展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全链条人才培养,拓宽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渠道。三是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程中的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和法治研究,充分尊重并保障人类安全和个人隐私等合法权益,发展“人工智能+”,比如“+人文社科”“+法学”“+管理学”等交叉融合专业,丰富人工智能的人文和社会学研究视角,同时加强人工智能跨国家、跨领域、跨文化交流与协作,协同制定全球数字治理法规体系,共同深化人工智能领域全球治理,携手构建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相信只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智御智,协同辩证推动人工智能的技术更新和社会治理,则在构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过程中,一定能够实现人工智能让未来生活更美好、让人类文明更光明!



牢数字安全屏障 推动实现数字文明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6-19 09:45

作者:李怀胜(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

自二战以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明与广泛运用,包括最近十余年方兴未艾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金融科技与其他新的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工具理性的束缚,转而开始制约、乃至型构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网络和组织形态。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度社会化,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数字成为了新的社会范式。在此背景下,“数字文明”呼之欲出。2021年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正式提出“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数字文明”概念的提出,为数字安全提供了更广阔的承载场域,更充分的发展空间,更深厚的社会土壤。数字安全将成为数字文明最有力的发展保障。

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科学技术充当了推动文明升级的内生动力和根本驱动力,而生产工具和能源利用方式则是文明形态的外在表现和直观特征。如果说对人力、畜力的使用是农业文明的标志,对电力、磁力和化石能源的使用是工业文明的标志,对数字的使用则是数字文明的最主要特征。如果说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都是传统的器物文明的话,数字文明将是人类经历的更高等级的文明形态,它将创造出更加丰硕的物质财富,更加优越的制度体系,实现个体更加充分的、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华民族曾经长期引领农业文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工业文明的大潮中一度缺席、离场,留下了惨痛的历史记忆。在当前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数字产业蓬勃发展,数字文明曙光初现的背景下,如何抢抓数字文明的头班车,甚至占据数字文明发展的火车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时代性课题。

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实现数字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筑牢数字安全屏障”的方向。统筹好网络安全与网络发展的关系,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高瞻远瞩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不仅是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的鲜明体现,也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饱经患难中的生存智慧在当代中国的映射。回顾人类文明的进程,众多文明体曾经璀璨夺目但又转瞬即逝,虽然其兴衰更替原因复杂,但共同的一点就是缺乏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在当前建设数字文明的时代大潮面前,强调数字安全的保障作用,以安全助推数字化转型,在数字文明的孕育期内,就将数字安全内嵌到数字文明中,让安全成为数字文明的基因。

建构数字安全,要正视数字文明的转型性文明风险。数字社会经由数字安全实现数字文明。数字技术引发数字革命,推动数字社会,实现数字文明。在从科学技术向文明传导的每一个演进路线图中,数字安全都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数字安全要反向扫除阻碍、制约数字经济的各类障碍、困难、风险、隐患,从而实现对数字经济的正向促进、鼓励、支持作用。实现数字文明必须正视由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转化过程中的文明隔阂、文明冲突这一重大挑战。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到数字文明,技术与法律的关系是长盛不衰的主题。在人类社会演进的绝大多数时间,技术应力都在以一种缓慢的方式释放, 社会关系体能够逐渐适应技术的外力挤压,进而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进行组织体的架构重塑。但是当人类进化到信息化时代后,传统社会规范的迭代速率已无法跟上技术的升级频次,技术越过中间环节,直接成为新的社会范式与意识形态。编码化的数据、数据化的知识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并且正在对人类社会进行重新编组,其信息密度已经超出了传统法律的负载能力,迫使传统社会规则频繁重启。我们现在的社会规则、制度体系、思维习惯、文化观念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实现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的过渡,需要数字安全建构稳固的桥梁。

建构数字安全,要正视数字文明的内源性文明风险。脱胎于工业文明的数字文明,不再是前者的附庸和衍生品,而开始出现数字文明自发的衍化和裂变。数据治理、身份治理、数字鸿沟乃至数字时代的主体性危机等,既可能是数字文明的创新性因子,也可能异化为数字文明演进的危险因素,这都取决于数字安全体系对数字风险的驯化程度。在数字时代,社会关系的跨域性与数字治理边界的模糊性、社会结构的脆弱性与数字治理难度的叠变性无疑让社会风险的高技术性、多元性更加明显。数字安全治理,要妥帖处理秩序与自由、权力与权利、平台与个人的关系,妥善化解数字文明进程中的技术风险、伦理风险、文化风险、制度风险,建构行稳致远的数字安全体系。

哪一个文明体对数字文明的风险解决得好,哪一个文明体就能率先获得文明竞争的先发优势,就能更充分彰显创新性的制度优势。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创新性、统一性、和平性的精神气质与数字文明是一脉相承、内核一致的,在数字文明建设中在席、在场,甚至引领、引导,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建立的数字文明,是安全与发展并重的数字文明,是竞争与包容兼容的数字文明,是差异与平等齐备的数字文明,这是中国式的数字文明,也是数字文明的中国答卷。而即将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正是以数字技术助力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文明对话构建互鉴包容的美好世界的有利契机。期待各方以对话促交流,以交流促合作,推动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