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2024-06-28 13:20:10 来源:新华网
6月28日上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题为《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24年6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使节,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70年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发表,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就是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劲动力。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嘉宾和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在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处理国与国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促进全人类发展与进步,始终是各国不懈探索的重大命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同时,冷战阴云笼罩世界,“强权即公理”甚嚣尘上。刚刚获得独立的新生国家渴望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积极谋求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努力改善外部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在此背景下,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纳入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将五项原则确立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于亚洲,迅速走向世界。1955年,20多个亚非国家出席万隆会议,在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第二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采纳五项原则。五项原则被相继载入一系列重要国际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遵循。
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树立了历史标杆。五项原则充分体现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顺应国际关系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同时,强调国与国关系相互、平等的实践要求,凸显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五项原则涵盖国与国在政治、安全、经济、外交等方面和平共处的基本规范,为各国践行国际法治精神、建立正确相处方式提供了准确清晰、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凡是遵循五项原则,即使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不同、发展水平和体量规模不同的国家,也完全可以建立和发展相互信任和友好合作的关系。五项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超越了“集团政治”、“势力范围”等陈旧狭隘观念和对立对抗思维。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联合自强汇聚了强大合力。五项原则凝结了发展中国家对改变自身命运、追求变革进步的深刻思考。在五项原则激励和鼓舞下,越来越多亚非拉国家相互声援和支持,奋起抵御外来干涉,成功走出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五项原则还促进了南南合作,推动了南北关系改善和发展。
第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秩序改革和完善贡献了历史智慧。五项原则的出发点就是维护弱小国家在强权政治环境中的利益和诉求,旗帜鲜明反帝、反殖、反霸,摒弃了穷兵黩武、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历经70年岁月洗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财富,值得悉心珍视、继承、弘扬。在此,我谨对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老一辈领导人表示深切缅怀,对长期以来坚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各国有识之士致以崇高敬意!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历史的接力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人类进步事业在对时代之问的回答中一程接着一程向前迈进。70年前,面对热战的惨痛浩劫和冷战的分裂对峙,那一代人为了维护和平、捍卫主权,给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这个答案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不仅没有褪色过时,反而焕发出更加引人注目的光芒。70年后的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有力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
这一理念立足于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树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中国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实现更加安全、更加繁荣的和平共处。
这一理念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辟了和平和进步的新境界。中国呼吁各方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坚守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初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进各国人民共同利益。
这一理念着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丰富了发展和安全的新实践。中国团结各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实现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从发展到安全、从合作到治理的历史跨越,有力引领和推动了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社会带来和平稳定的前景,为各国人民增添繁荣发展的福祉。
在历史的关键当口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人类文明的探索没有穷期,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努力不会止步。无论世界怎么发展,都改变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我们要以同球共济精神珍爱和呵护地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存的乐土。
未来值得期许,挑战必须应对。面对和平还是战争、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的历史抉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不懈努力。
——我们要坚持主权平等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所有国家一律主权平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就是主张要确保各国都能在多极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在遵守国际法前提下发挥应有的作用,确保世界多极化进程总体稳定和具有建设性。
——我们要夯实相互尊重的基础。国家之间打交道,首先要把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摆在前面。要尊重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要共同维护好不干涉别国内政这一“黄金法则”,共同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搞阵营对抗和各种“小圈子”,反对强迫别国选边站队。
——我们要实现和平安全的愿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各国必须共担维护和平责任,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在国与国相互依存的今天,追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独享安全是行不通的。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就是倡导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构建起更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
——我们要汇聚共筑繁荣的动力。中国有句古语“仁者爱人,智者利人。”拉美也有哲言“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阿拉伯谚语则说“人心齐,火苗密;人心散,火不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的不是制造分裂的鸿沟,而是架起沟通的桥梁;不是升起对抗的铁幕,而是铺就合作的坦途。我们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目的就是要实现增长机遇的普惠,推动发展道路的包容,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地球村”里的国家共谋发展繁荣,让共赢的理念成为共识。
——我们要秉持公道正义的理念。没有公道正义,强权政治就会横行无忌,弱肉强食就会大行其道。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联合国权威和核心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从未过时,反而更加重要。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要坚持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共同维护。世界上的事要由各国商量着办,不能允许谁的“胳膊粗”就听谁的。
——我们要展现开放包容的胸襟。世界各国犹如乘坐在同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这艘船承载的不仅是和平期许、经济繁荣、科技进步,还承载着文明多样性和人类永续发展的梦想。历史上,多元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大发展、大繁荣,书写了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旨在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促进各种文明包容互鉴。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在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中兼收并蓄、交相辉映。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70年历史发展反复证明,加强团结合作、增进沟通理解是各国共迎挑战、共创未来的有效途径。环顾世界,“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为推动人类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球南方”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共进,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
我们要共同做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建设性参与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共同做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发展重回国际议程中心位置,重振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深化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共同做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推动全球治理架构更为均衡有效;共同做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增进世界各国不同文明沟通对话,加强治国理政交流,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地方、民间、青年等领域交往。
为更好支持“全球南方”合作,中方将设立“全球南方”研究中心,未来5年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1000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卓越奖学金”名额、提供10万个研修培训名额,并启动“全球南方”青年领军者计划。中方将继续用好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同有关方共同设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三方合作示范中心,支持“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发展。中方将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续设南南及三方合作基金,增加1000万美元等值人民币捐款,用于支持“全球南方”农业发展。中方愿同更多“全球南方”国家商谈自由贸易安排,继续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发起的促贸援助倡议并持续注资“中国项目”,欢迎更多“全球南方”国家加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倡议》。从现在起至2030年,中国自发展中国家累计进口额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不会改变。我们绝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也绝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而是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在和平和安全问题上,中国是世界上纪录最好的大国。我们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解决之道,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以及涉及朝鲜半岛、伊朗、缅甸、阿富汗等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
中国同各国友好合作的决心不会改变。我们积极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
中国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14亿多中国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意味着形成一个超过现有发达国家规模总和的巨大市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我们正在谋划和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措施,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只会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这是中国革命先驱100年前说过的话。今天,推动人类和平和发展事业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让我们以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为起点,肩负历史使命,携手勇毅前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北京宣言(全文)
2024-06-29 00:55:4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北京宣言
2024年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大会。来自越南、缅甸、斯里兰卡、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埃及、埃塞俄比亚、南非、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巴西、圭亚那、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的前政要,国际和地区组织代表、来自10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专家学者、友好人士、媒体和工商界代表等参加。会议发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北京宣言》。
纪念活动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四场分论坛分别聚焦:亚洲智慧的时代价值、大变局下“全球南方”的愿景与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共建繁荣世界、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等四个主题,凝聚各方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
中方作为纪念活动主办方,总结各方主要观点如下:
一
1.70年前,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纳入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久弥新,从亚洲智慧上升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同时更加突出相互和平等内涵,涵盖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安全、经济、外交等方面和平共处的基本规范,对推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开辟了新路径,推动各国摆脱对立对抗思维,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和平共处,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联合自强,鼓舞了发展中国家走出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也推动了南北关系改善和发展。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出发点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是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体系的纠正,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重要动力。
二
7.面对当前百年变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形势下坚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必然,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时代内涵。
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核,同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创新性发展,立足各国命运与共的客观现实,明确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总目标,为各国在共同地球家园携手前行指明了方向。
9.各方积极评价中方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认为上述倡议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主权平等,这是规范国与国关系最重要的准则。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世界多极化应是平等有序的,国际法对所有国家是平等统一适用的,应避免双重标准和例外主义。
11.相互尊重是国家交往的前提,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应该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应干涉别国内政。大国尤其应该作出表率。
12.各国都应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更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应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解决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
13.经济全球化时代,要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谋共赢。做大并分好全球经济“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推动全球化朝着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违背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终将损人害己。
14.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捍卫国际公道正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具有积极意义。要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只能通过对话协商政治解决。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全球性挑战必须通过开放合作共同应对。
15.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文明多样性,不应奉行歧视性、排他性“文明优越论”,不应蓄意挑起文明冲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应该共同坚持。
16.“全球南方”是倡导和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键力量,要共同做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为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合作、推动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17.各方赞赏中方提出的支持“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举措,包括:设立“全球南方”研究中心,未来5年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1000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卓越奖学金”名额、提供10万个研修培训名额,并启动“全球南方”青年领军者计划;中方将继续用好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同有关方共同设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三方合作示范中心,支持“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发展;中方将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续设南南及三方合作基金,增加1000万美元等值人民币捐款,用于支持“全球南方”农业发展;中方愿同更多“全球南方”国家商谈自由贸易安排,继续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发起的促贸援助倡议并持续注资“中国项目”,欢迎更多“全球南方”国家加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倡议》;从现在起至2030年,中国自发展中国家累计进口额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
三
18.各方高度评价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赞赏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同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出的不懈努力和贡献。
19.各方感谢中方为此次纪念活动所做的周到安排,愿共同努力落实活动期间达成的广泛共识,继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展望(全文)
2023-10-24 20:37:5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展望
前言
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利益相融,命运与共。双方逾千年的友好交往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文明交流互鉴史,充分展示了“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的友好情谊。
周边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作为亚洲大家庭一员和负责任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首要位置,始终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展望》基于对亚洲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的评估及看法,全面阐述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成果、政策理念和目标,宣示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自身发展促进周边发展,同地区国家共同推进现代化进程,共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携手绘就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新时代亚洲愿景。
一
亚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亚洲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迈向发展振兴的新起点,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亚洲地广物丰,人口众多,文化多元,发展多样,过去几十年总体保持稳定,地区国家之间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合作交流日益深化。正是得益于此,亚洲仅用4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的翻倍,实现了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飞跃,形成合作发展和快速崛起势头。近年来,亚洲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亚洲是全球最富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将持续成为全球发展繁荣的热土。
同时,全球治理失序,冷战思维回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横行,能源、粮食、金融、产供链、气候变化等多重风险对亚洲影响日益突出。亚洲也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安全和治理问题突出等挑战。一些国家加紧构建地区军事同盟,朝鲜半岛问题复杂难解,阿富汗重建挑战重重,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犹存。
围绕亚洲的前途,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和走向。一种是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发展优先,致力互利合作,坚持开放包容,推进融合发展,实现和合共生。另一种是重拾冷战思维,再搞封闭式集团,推行价值观划线,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将地区安全阵营化,鼓动分裂、制造对抗。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亚洲的正确抉择应该是开放而不是封闭,是团结而不是分裂,是合作而不是对抗,是公道而不是霸道,是共生而不是零和,这不仅关乎地区各国的未来前景,也将从根本上长远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的前途命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创繁荣美好的亚洲和世界的必由之路。
二
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过去半个多世纪,亚洲走出积贫积弱、动荡战乱,成功走向和平稳定、发展繁荣,这主要得益于地区国家坚持独立自主、联合自强,坚持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在此过程中,中国同亚洲国家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弘扬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不断推动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向前发展。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快提质升级,取得丰硕成果。
政治互信不断增强。截至本文件发布之日,中国已同周边28国①和东盟建立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或战略互惠关系。中国同巴基斯坦、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泰国、蒙古国、土库曼斯坦、马来西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国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同湄公河五国②确定共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同中亚五国③宣布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中国与12个陆地邻国④通过谈判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同周边9个国家⑤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国签署并批准《中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尊重蒙古国的无核武器地位,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对随时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作好了充分准备。
互利共赢合作深化。中国是周边18国⑥的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国与周边国家进出口商品总额突破2.17万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78%。中国同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中国率先批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推动协定生效实施,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赋能增效。
“一带一路”惠利周边。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同周边24国⑦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东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合作规划对接。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带一路”合作硕果累累,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地区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区域合作走深走实。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已发展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五国建立中国-中亚机制,成为推进六国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澜湄合作是次区域互利合作的成功实践,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正在形成。中国坚持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参与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合作机制、中日韩合作、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合作,促进了地区融合发展和人民福祉。
有效管控热点问题。中国为推动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积极贡献中国智慧,提出并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着眼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并实现长治久安,创造性提出“双暂停”倡议和“双轨并进”思路,坚持政治解决方向,积极劝和促谈。在阿富汗问题上,搭建阿富汗邻国协调合作机制,重启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提出帮助阿富汗重建发展的《屯溪倡议》,汇聚各方合力。在缅甸问题上,促推各方弥合分歧,恢复国家社会稳定,尽快启动政治对话。
有力应对风险挑战。中国与周边国家同舟共济,携手应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地区金融危机等挑战。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同心抗疫,共克时艰,生动诠释了命运共同体精神,为全球团结抗疫发挥引领作用。
亚洲取得今天的进步和成就是中国和周边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倍加珍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同周边的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的发展将给亚洲各国带来重大机遇和长期利好,将为亚洲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
新时代的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保持周边外交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坚持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坚持以诚相待、守望相助;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坚持包容互鉴、求同存异。努力使中国同周边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深入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同地区国家共同深化平等、开放、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国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不干涉他国内政。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促进“全球南方”团结与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中美应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基础上,在亚太实现良性互动,为地区稳定发展提供正能量。
中国将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同地区国家共同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将在坚定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周边提供新机遇,同周边国家共走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之路。
中国将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同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同地区国家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中国将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同周边国家共同构建以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促进亚洲团结和发展振兴。倡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和而不同、多元共生,倡导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的亚洲方式,践行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亚洲传统。坚定支持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增进同包括东盟在内的周边国家利益交融和民心相通。
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赞赏亚洲各国坚持和恪守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越鲜明,遏制分裂势力的措施越有力,台海和平稳定就越有可能,地区和平繁荣就越有保障。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地区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将始终做维护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的中流砥柱。
四
新时代“亚洲世纪”新愿景
今天的亚洲,和平稳定是大势所趋,发展繁荣是民心所向。中国同地区国家身处同一个大陆、同一片海洋,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同地区国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离不开谁。我们愿同地区各国齐心协力,携手同进,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大家园。
共建和平安宁家园。和平、和睦、和谐是亚洲国家为人类社会贡献的重大文明成果。我们主张坚持和平共处理念,守住和平稳定底线,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携手应对破坏和平的威胁。中国愿同周边邻国长期友好,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共同维护地区持久和平。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继续同东盟国家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积极推进并完成“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同南海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妥处海上矛盾分歧,加强海上合作,深化互信安全,推动共同开发,致力于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中国愿同地区国家一道,统筹治理地区安全事务。加强经济金融安全合作,深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增强区域金融稳定。推进反恐、去极端化、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合作,加强核设施、网络、外空、极地等领域安全合作。提升区域公共卫生安全治理能力,增强生物安全、危险传染病防治、医疗物资、疫苗药物技术等领域合作。加强粮食能源安全合作,确保产供链安全稳定。
共建繁荣美丽家园。中国将继续坚定奉行开放发展、互利共赢战略,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亚洲形成更加开放的大市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同地区国家贸易规模,增加自周边国家进口,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继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愿同更多地区国家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完善区域自贸网络,打造共同大市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先推进同邻国铁路、公路等联通走廊项目,加快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我们要加紧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实施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适时扩大成员、推动升级。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保持合作开放与包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造福周边各国人民。
中国愿同地区国家一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平衡减排和发展的关系,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亚洲家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国愿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同周边国家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加强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合作,为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共建友好共生家园。我们主张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包容互鉴。从绵延数千年的亚洲历史文明中汲取养分,凝聚对亚洲价值、亚洲方式、亚洲传统的集体认同,拓展地区人文交流合作,夯实睦邻友好民意基础。采取更多便利人员往来举措。加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面向周边国家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各类高校和专业奖学金名额,为留学生往来提供便利条件。继续推进文化、艺术、青年、旅游、地方、媒体、智库、民间团体等领域交流,加强亚洲文体产业合作。
中国愿同地区国家一道,依托联通、发展、安全和人文四大支柱,聚焦政治、经贸、科技、安全、人文、全球性挑战六大领域,构建理念有共鸣、发展共规划、成果共分享、安全共维护、责任共担当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共同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示范区,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共同打造全球发展倡议先行区,建设更加平等均衡普惠的发展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走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共同打造全球文明倡议首善区,持续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合共生。
中国将积极参与东亚合作、中国-中亚机制、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多边机制和组织,加强同太平洋岛国论坛、环印度洋联盟等区域性组织对话合作,共同促进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联通、稳定与发展。
结束语
亚洲前景可期、振兴当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亚洲好世界才能更好。我们要把亚洲发展好、建设好,展现亚洲的韧性、智慧、力量,打造世界的和平稳定锚、增长动力源、合作新高地。
同一个亚洲,同一个命运。我们同处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时代。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更需要各国开展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协作。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
中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愿一如既往支持和帮助地区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携手实现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亚洲梦,共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①同中国建立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或战略互惠关系的28国为阿富汗、巴基斯坦、朝鲜、东帝汶、俄罗斯、菲律宾、哈萨克斯坦、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老挝、马尔代夫、马来西亚、蒙古国、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日本、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文莱、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
②湄公河五国分别为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③中亚五国分别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④与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历史遗留边界问题的12个陆地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
⑤同中国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9国分别为阿富汗、巴基斯坦、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⑥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的周边18国为巴基斯坦、朝鲜、俄罗斯、菲律宾、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马来西亚、蒙古国、孟加拉国、缅甸、日本、泰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
⑦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周边24国分别为阿富汗、东帝汶、俄罗斯、菲律宾、韩国、哈萨克斯坦、老挝、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马来西亚、缅甸、文莱、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马尔代夫、新加坡、塔吉克斯坦、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