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论述  /  正文

重要论述

习近平强调 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 : 2024-05-20 09:42:49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习近平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来源:新华网 2024-05-17 20:41:05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分工协作、狠抓落实,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全国旅游发展大会5月17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在会上传达习近平重要指示并讲话,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关于旅游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强化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提升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深化国际旅游交流合作,不断开创旅游发展新局面。

国务委员谌贻琴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

文化和旅游部、外交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黑龙江省、浙江省、湖南省、贵州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有关文化和旅游行业协会、企业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新闻链接】

文化新观察丨穿越四个世纪的美好

2024-05-19 19:20:32 来源:新华社

  5月19日,我们迎来第14个“中国旅游日”。

  在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旅游业的五项使命任务: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

  居于首位的是“服务美好生活”,与普罗大众息息相关,同烟火日常紧紧相连。

  你可能不知道,“中国旅游日”设在5月19日,便是因为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公元1613年的这天出发,怀着“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的快乐心情,开始了自己的远游。

  跨越400多年,徐霞客从旅游中得到的那份美好体验,今天依然纯粹如初。

  通过旅游,我们领略自然之美——

  山河万里,各美其美。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旅游资源无比丰富,自然之美美不胜收。

  名山大川之外,身边的风景也不应错过。从近期“异军突起”的县域旅游可以看到,城市近郊的乡村、驱车可达的中短程目的地,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旅游的选择。无数“宝藏”县城涌现,证明原生态、好环境并不一定需要舍近求远。

  初夏时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小七孔景区绿意盎然、风光秀美,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即使在城市中,各地也在不断推进绿道、骑行道、游憩道、郊野公园的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生态工程的一部分,它们让市民与自然更亲近,让自然之美更加触手可及。

  通过旅游,我们感悟文化之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繁盛之地往往是重要旅游目的地。比如,在儒家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交织绵延的山东,全省共有A级景区1228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数量均为全国第一。

  有了文化,旅游更有滋味。长江、黄河、三山五岳之所以令人神往,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留下无数的文化印记,让山川有了独特的人文之魂。

  2024年5月12日,游客在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内观看演出。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文化本身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游、博物馆游、古建筑游、美食游的热度居高不下;红色旅游类A级旅游景区发展迅速,成为厚植爱国情怀的生动课堂;“村晚”“村超”“村BA”、演唱会、影视剧等文化现象也越来越容易成就旅游热点。

  可以预见,随着国人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人们将更加注重旅游中的文化因素、更能体会旅游中的文化之美。

  通过旅游,我们陶冶心灵之美——

  最近,“公园20分钟效应”在社交媒体上被热议。有研究认为,即便不做任何运动,只要在公园待上20分钟,人就会变得愉快起来。

  看似奇妙的科学研究,原理其实不难理解。公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岁月静好”之感,人们在此感到放松,心情愉悦。

  5月12日的江苏无锡尚贤河湿地公园。新华社发(还月亮摄)

  爱美是人的天性。美景、美文里本身就有审美的享受。在这种享受之外,江山之美还能激发爱国情怀,天地之大可壮阔为人胸怀,文化之盛也赋予人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休息足了,才能更好出发。让生活节奏在“诗和远方”中慢一慢、缓一缓,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接下来的工作生活。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遥想当年,徐霞客眼中山川如画、气象万千,他踌躇满志,记录下自己的万里足迹。

  而今,我们更有丰富多彩的玩法、四通八达的交通和说走就走的底气。旅游的美好,在生活中已越来越容易获得、容易亲近。正所谓“吃不愁,穿不愁,还有闲钱去旅游”。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中国旅游日”属于我们每个人,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徐霞客。(记者徐壮)



图文故事丨总书记这样指导旅游强国建设

2024-05-19 12:34:47 来源:新华社

  “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

  全国旅游发展大会5月17日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19日是第14个“中国旅游日”,让我们重温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擘画指引,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常德河街考察。进商铺、询物价、唠家常,观看非遗技艺展示、听取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总书记不时同大家交流。

  此次湖南考察中,总书记指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2024年3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常德河街考察时,同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在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时强调的:“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桂林市象鼻山公园,远眺山水风貌,沿步道察看商业、邮政等服务设施。这座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总书记嘱咐大家一定要呵护好。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总书记一番话,彰显旅游为民的深入思考。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国大陆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北极村考察。

  “一帆风顺平安宅,万事如意幸福家。”走进村民史瑞娟家的民宿小院,总书记指着门口的对联朗声读道。看到北极村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状况好,总书记很高兴。

  “这里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让北国边塞风光、冰雪资源为乡亲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总书记说。

  2023年9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村民史瑞娟家的民宿小院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在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

  在河南新县,总书记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谈到“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滨江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从山水,到森林,再到冰雪,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提出明确要求。

  【“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

  2019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河南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了解鄂豫皖苏区的革命历史。

  博物馆展陈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总书记驻足察看,不时同大家交流,追忆峥嵘岁月。

  这是2021年4月9日拍摄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附近的英雄山上的“红旗飘飘”主题雕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随后,总书记乘车来到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调研。在“老家寒舍”民宿店,总书记仔细察看服务设施,同店主韩光莹一家围坐在一起交谈。

  韩光莹告诉总书记,他是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近年来靠乡村旅游实现了增收,还带动乡亲们发展民宿走上致富路。

  总书记听了,高兴地说:“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担任国家副主席时,习近平同志就对红色旅游作出过深刻阐释。

  2011年3月,习近平同志来到湖南韶山,向毛泽东同志铜像敬献了花篮,瞻仰了毛泽东同志故居。

  在韶山,他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把这些革命传统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讲道。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省景德镇市考察调研。走进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南麓遗址、陶瓷博物馆、明清窑作群,总书记饶有兴趣地了解制瓷技艺流程、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交流等情况,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总书记语重心长。

  在世界文化遗产山西云冈石窟,总书记同样提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阐释意义:“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云冈石窟实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仅以观光游览为主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需求。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潮州考察时,感慨“潮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参观旅游”。

  “要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彰显城市特色,增强文化旅游内涵,让人们受到更多教育。”总书记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解题支招”。

  【“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

  “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

  “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

  “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

  ……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出访和会见外国领导人时谈及旅游。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先后对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

  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时,强调“双方要加快人文交往‘双向奔赴’,继续办好中法文化旅游年各项活动”;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共同会见记者时,宣布“扩大各领域人员往来,全面深化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地方合作”;在匈牙利访问期间,两国就加强旅游政策协调沟通,共同开发旅游线路、打造旅游产品等方面达成共识。

  旅游是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

  “中国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壮美山川、多样风情,我们热情欢迎各国旅游者来华观光度假。”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发出邀请。(记者杨湛菲、徐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