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正文

学习习总书记北大和马克思诞生200周年讲话感想

发布时间:2018-06-13 来源:校党建

重视责任教育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部 刘艳

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8年5月2日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全国高校青年学子和教育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一站在全局高度的语句,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广大青年的使命和责任,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抓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担当起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引路人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优秀集合体,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而这两个使命的实现归根结底靠一大批青年大学生人才,靠中国的高等教育。只有在高校培养一大批有责任、有担当、有本领的各行各业高素质劳动者,才能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宏观背景也给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当代大学生责任和使命,“新时代”大学生应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应当着力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这既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呈现良好态势,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们在服务大型会节、和谐社区建设、关爱弱势群体、绿色环保等方面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但也存在着明显淡化、相对缺失、出现矛盾状态,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呈现出复杂多样、参差不齐的多元态势等。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优化和创新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方式方法,引导青年学生积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意识,成为当务之急。

一、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正能量。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然要求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在此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对广大青年如何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出重要指示,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认识,体现了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继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在要求。

二、教育引导

继续加强“两课”、党校、团校工作,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新时代”大学生。除了课堂教育教学体系设计好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以外,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高校应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构,特别要增加帮助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深入认知的课程,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到课程教学中去。还要充分利用重要历史节日,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教育。

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教育者自身人格魅力亦可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最接地气的“装备”,高校应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工作者要率先垂范,做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高校辅导员教师、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大学生宿舍、班团会,探讨学习生活、时事热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意识。

重视“朋辈”榜样示范的力量,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信仰缺乏与道德失衡的社会转型期,更应当重视榜样示范在引领社会风尚、促进时代发展方面的作用。通过学习宣传榜样、强化榜样认同和榜样引领作用,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增进社会责任认知、深化社会责任认同、促成社会责任行动,从而最终提高社会责任感水平。高校应树立更多深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大学生榜样典型,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学习对象,转化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最终成为大学生群体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三、实践养成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科学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带领人民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发展,是因为他在七年知青岁月时期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人生目的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万丈高楼,起于垒土。“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在理想信念指引下,注重实践履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要以学生社团为依托,鼓励大学生们创设一系列符合“新时代”大学生个性规律的实践创新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实现课外兴趣发展与责任教育的有机耦合。

要重视社会实践,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如开展爱心支农、爱心支教、敬老爱老等活动,以这些活动为载体,“新时代”大学生们能切身实地认识国情、社情、民情,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育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制度保障

社会和高校应当制定一系列体制机制来保障“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形成常态化、高效化态势,内外联动达到最佳。

国家和政府层面,应当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度、项目来强力支持“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比如订立一些志愿服务奖励机制,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实现自我需求、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让大学生参与公共服务受到权益保障。

国家在对高校育人质量评价方面,不能仅从学校科研和学术水平来做出评估,还应将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列入重要指标。学生学习成果从广义上看应当包括就业率高低、社会贡献大小、是否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学生在校及毕业后对社会贡献大小评估,如此可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校内部层面,应将培养计划、学生评价、学生组织发展等各个环节都纳入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体系中。首先,在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中,要开设专门社会学习必修课,规定相应学分。这些课程除了额定课堂内课时外,其余实践部分通过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参与融入到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其次,在学生评价上优化评奖评优细则,将社会服务和贡献纳入评价体系。再次,高校学生组织已成为推动大学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成为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组织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和财政保障,积极鼓励大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推进社会公正、民主、进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