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法教育动态  /  正文

普法教育动态

三评“网络乱象”:乱象要治!作恶要打!歪风要刹!

发布时间 : 2023-04-14 10:32:10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新华网评:自媒体造谣乱象,要“治”!

202304/0814:08:16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记者李洁琼 王志艳

反转来得很快!

最近网上热传的“中电科加班事件”中的工作群聊天记录,是伪造的!

7日晚,德阳市公安局经开区分局通报事件调查结果。目前,涉事者陈某龙已被行政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网上热点不时上演“反转剧情”,网民关注“感情错付”,真相大白后只能自嘲一句:“下次且得让新闻飞一会儿”……这大概是近年来不少人“网上冲浪”都有过的经历。

“反转剧情”的背后,是网上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的乱象。近年来,“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寒门大学生偷外卖”“刘学州被网暴致死”等热议事件中,混杂着不少自媒体的造谣传谣、恶意炒作。

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如今网民要想拨开迷雾看到真相,还真是不容易。

比如,伪造嫁接,以往的谣言大多是一段文字,现在不仅有文字,还有嫁接或者伪造的图片、视频来“佐证”,更有胆大者,连警方账号都敢冒充;

比如,脑补细节,一些自媒体以热点新闻事实为主干,杜撰各种细节进行渲染,一些刑事案件,警方刚接到报案,自媒体已经详细“破案”了;

再比如,评论带节奏,一些自媒体“带怒党”紧跟热点,故意歪曲事实,抓住一些细节大作文章,听起来“正义感”十足,实际上不过是制造噱头,将读者带偏……

自媒体乱象层出不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造谣的成本太低,维权的成本太高。法律要让造谣者心生忌惮,才能打击网上虚假信息,遏制恶意炒作。

近日,中央网信办针对自媒体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出台一系列整治措施,就是要让法纪利剑树立权威,让那些唯利是图、没有底线的自媒体付出违法应有的代价。

网络空间从来都不是无法无天的“江湖”,更不是来去自如的“造谣场”。想不负责任地搞事情,想不择手段地赚流量,打这样的如意算盘,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权威部门话开局丨市场监管总局采取五方面举措引导互联网平台健康发展

202304/1400:07:16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记者赵文君)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在国新办13日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市场监管部门遵循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升对互联网平台的常态化监管水平,引导互联网平台健康发展,主要采取五方面举措。

这五方面举措旨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一是健全数字经济领域基础性规则制度,完善指南、指引、标准等配套制度,以公开公正透明的规则制度向市场释放清晰明确的信号,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二是研究探索建立健全分层分级、层级对应的监管责任制度,完善跨部门综合执法,探索建立区域一体化沟通协调和对接合作机制。三是健全互联网平台合规风险动态管理机制,制定细分领域合规评价指标,完善政府部门抽查考核、日常监管、正向激励、违规处罚等措施,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自觉落实主体责任。四是加快建设国家网络交易监管平台,加强全网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快速响应、及时处置。五是优化服务举措,以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支持鼓励地方创新监管和服务模式,积极培育网络经营主体,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依法保护各方合法权益。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甘霖介绍,市场监管部门一直坚持规范监管和促进发展并重。近年来,通过执法不断优化平台经济领域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激发平台企业和平台内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手段除了行政处罚之外,还有约谈提醒、行政指导、规则指引等梯次性监管措施。”甘霖表示,要切实加强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预期性,让企业对监管规则更加明确,对执法程序更加清晰,对市场环境更有信心。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不当干预市场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促进商品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扎实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竞争规则,以更优的市场环境激发更强的市场竞争和创新活力。



新华网评:“网络水军”作恶,要打!

202304/1408:13:57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记者黄博阳 李洁琼

从直播间里的“假人气”,到电商平台上的“刷好评”,再到点评网站上影视作品“未播先评”……在需要数据、热度的地方,总有“网络水军”影影绰绰的暗影。

他们躲在键盘后面,不敢露面,却通过删差评、刷好评、改销量等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从目前相关部门公布的打击“网络水军”典型案例看,涉案者手法不少,比如造谣引流、刷量控评、敲诈勒索、抹黑对手、发起网暴,等等……把好的踩坏、把死的说活、把烂的捧火,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水军出征,寸草不生”“互联网苦水军久矣”,有网友如此描述“网络水军”之害。

“网络水军”作恶,该打!

“网络水军”之所以屡打不绝,主要原因是相关方的利益链条未被斩断,“圈钱至上”“流量至上”的歪风没被根除,滋生“网络水军”的土壤依然存在。要整治“网络水军”,首先要从“利”字入手,彻底斩断“网络水军”的黑色利益链。

“网络水军”不仅要打,还要打准打痛。

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整治“网络水军”。监管部门明确指出,要阻断招募推广渠道、全面查处实施水军活动工具,斩断黑色产业链。除了依法严惩“网络水军”及幕后推手外,也要对恶意雇佣“网络水军”发布虚假信息的不法买方,以及参与其中的“公关公司”等加大打击力度和惩处力度。

“网络水军”不仅要打,还要打出“组合拳”。

除监管部门努力外,社会各界也要共同抵制和监督“网络水军”。比如平台方,要压紧压实主体责任,不断提升技术手段,防范遏制“网络水军”操纵信息内容等问题。网民要有依法维权意识,遇到“网络水军”,该投诉投诉,该举报就举报。

现在我们在网络上搜索“打击水军”关键词,可以看到主管部门、合法经营的企业,以及平台方、自媒体、普通网友都在为惩治“网络水军”点赞叫好,在打击“网络水军”上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打击“网络水军”,雷霆出击,犁庭扫穴。这是全社会的呼声,也是打击“网络水军”的底气和力量所在。



新华网评:网络戾气歪风,要刹!

202304/1608:55:59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记者 马若虎

一男子因怀疑同事泄露个人行踪,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多次于微信群内辱骂同事,致同事重度抑郁。近日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这起网络暴力事件,施暴者和受害者彼此熟知。更多的网暴事件中,“按键伤人者”是躲在隐秘角落的陌生人。

不管是熟人在社交群里口无遮拦,还是素未谋面的人在网上恶意攻击,都对他人造成伤害,让本该清朗的网络空间增添了戾气。

相较于现实社会,网络空间的隐匿性,弱化了施暴者言行的边界感和责任感,非理性的情绪渲泄,成为网暴事件的起源,有些甚至造成悲剧性结局。

网络暴力害人不浅,要刹!

刹住这种歪风,法律必须“亮剑”!

四川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后,泄露女医生信息的3人被起诉后获刑;微信群内多次辱骂下属致当事人抑郁的王某,也受到法律制裁……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不负责任的违法行为要付出代价,网络空间里的法律威严同样不容挑战。

依法加强网络治理,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生事物不断发展,相关法律也在随之跟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均对侮辱、诽谤他人行为的处罚、量刑作出相应规定。近年全国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两高报告也提及治理网络暴力。

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把“网络戾气”列为整治重点之一,采取严管评论区、整治直播乱象问题、处置网络戾气集中板块等措施。通过这些“组合拳”,让网暴失去存在的土壤。

重要的事情要反复说,网络不是矮化道德标准的“洼地”,更不是法外之地。把控好“言论边界”,也是在保护好“权利边界”。

大家共同努力,让网络空间多些正气,消除戾气,变得天朗气清。为此,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也少不了法律的加持。

网络戾气歪风,要刹!

延伸阅读:

新华网评:自媒体造谣乱象,要治!

新华网评:网络水军作恶,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