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人民观点)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①
人民日报评论部
伟大时代诞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本版即日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
——编 者
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是这十年法治发展的伟大理论成就,也是这十年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
法治建设的成就,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的点滴。新环保法长出“钢牙利齿”,守护青山绿水;“100-1=0”的“法治公式”,警示执法司法维护公平正义;把法治作为最好的营商环境,保障公平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论创造力,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实现新飞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指明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处理好政治与法治、法治与德治、改革与法治、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等关系,为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法路径……既有从无到有的理论创新,也有从旧到新的理论发展,既有前后相续的经验传承,也有因时因势的思想升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历史的长河,将会铭记这十年许多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第一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央全会;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这是第一次以党中央工作会议形式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法治建设战略实现历史性转变、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法治工作质效取得历史性突破、法治保障能力实现历史性提升,法治中国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就此而言,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是这十年法治发展的伟大理论成就,也是这十年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战略思想,针对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任务、重大问题、重大挑战提供了法治解决之道,为我们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了法治上的战略指引。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化解风险,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我们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方面和全过程,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始终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前景将会无限光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人民观点)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②
人民日报评论部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二次审议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初次审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不久前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顺利完成多项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议程。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始终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推进工作,加快立法修法步伐,立法工作及时完成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项目,充分彰显了党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为“十一个坚持”,排在首位的就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从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再到强调“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怎样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推动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取得新成就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一方面,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另一方面,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要掌好权、执好政,更好把14亿多人民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2020年8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规划建议;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从群众意见到规划建议再到规划纲要,规划的制定过程生动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这其中,既要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也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同时,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既要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又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依法治国,还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体系,增强党依法执政本领,提高管党治党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